龔文菊
摘? 要:語文活動課主要指以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為主的語文課。它的形式是豐富多樣的,但也需要教師進行合理的指導。
關鍵詞:語文活動課;自主學習為主;形式多樣;合理指導
語文活動課是一種新型的語文課形式,與傳統的語文教學課不同。
傳統的語文教學課強調以老師講授知識為主,讓學生被動接受學習。這種課在給學生傳授新知識上有很大的作用,但是這種注入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缺乏自主的實踐機會,導致語文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興趣的下降。也讓老師在教語文課時顯得苦不堪言,面對死氣沉沉的課堂,老師上課的激情被消磨殆盡。如此惡性循環,語文課堂就越來越沒有生機,老師抱怨,學生唉聲嘆氣。于是有了“語文學與不學都一樣,聽不聽課都一樣”的觀點,語文學科已經喪失了作為一門基礎學科的重要性。
語文新課標把語文課程定位為“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強調“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強調“語文要在交際中、活動中、情境中、探究中開竅學習”。適應新的課改形式,語文活動課應運而生。全國各所學校都在積極探索語文活動課的上課模式,有的采取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形式,有的采取課內活動課的形式等等。
語文活動課主要指以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為主的語文課。活動課側重于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中心組織教學,它需要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確定活動的目標、活動的內容、自主采取活動的形式,制定活動的方案,在這其中老師僅僅起著一個指導的作用。這樣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同時也鍛煉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語文活動課的形式是豐富多樣的。比如,我在上七年級下冊語文時,每周七節語文課,三節課用于常規的語文講授課,其余四節課均是采用語文活動課的形式,包括學生自己優秀作文分享課、學生自主精選經典散文分享課等。其中三個專題的綜合性性學習“天下國家”“孝親敬老,從我做起”“我的語文生活”中,我們也安排了一系列的語文活動課。比如“孝親敬老故事會”“孝親敬老成語名言比賽”“愛國人物故事會”“對聯探究”“廣告語賞析”“成語大賽”“詩詞接龍”等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在活動課中學生興趣大增,不再覺得語文是一門枯燥乏味的學科。為了讓活動課的質量得到提高,我們在課前要求學生列出詳細的活動方案。比如,進行對聯探究時,我們先用一節課講解對聯的的特點以及對聯的基本常識,然后組織學生到雙流黃龍溪古鎮對古鎮上的楹聯進行收集和探究,進一步認識對聯的特點,并且通過考察楹聯也讓學生了解了家鄉黃龍溪古鎮的民風民俗,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然后是學生對黃龍溪楹聯的分享課以及學生自主創作楹聯并分享。這種語文活動課不是語文教學時間的浪費,不是不務正業,相反,它極大地培養了學生的語文能力,也達到了語文課標提出的要求“語文要在交際中、活動中、情境中、探究中開竅學習”,“語文學習主要不是靠傳授知識、揭示規律,而是靠在大量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感悟、習得,逐漸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規律”。在上完一些經典課文之后也可以通過開展語文活動課的形式進一步讓學生理解課文的主旨,比如,上完《愚公移山》后,我們又安排了一次辯論賽,就愚公的行為學生進行辯論,加深了學生對愚公行為的理解以及愚公行為的現實意義。閱讀名著經典后,我們也可以通過排演戲劇的形式,進一步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比如,學生課余排演了《孔雀東南飛》《白蛇傳》《竇娥冤》等戲劇,在語文活動課上進行展演,既加強了學生對語文經典的學習,又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團結合作、創新發展等能力,同時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語文活動課要充分發揮其作用,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首先,活動課必須切實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特點和興趣,積極參加語文活動。決不能僅僅讓一部分學生在“活動”而讓大部分學生袖手旁觀,讓語文活動課僅僅是幾個人的活動課堂。因此,在設計語文活動方案時,應注意使活動能調動每一個學生的主動精神。根據活動的內容構成和學生的情況,適當分工,適當輪換,從而既發揮各類學生的特長,又能促使全體學生都得到學習和發展的機會。其次,既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活動課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主,教師切忌越俎代庖,暄賓奪主。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放任不管,讓學生自發“活動”。課前對活動的設計,活動中的組織、引導、點撥,活動結束后的總結、點評等等,都需要教師進行精心設計和指導。比如,在指導學生進行黃龍溪楹聯探時,對學生提出的方案,我們修改了三遍,包括探究的方向,探究的時間等等。第三,要求語文活動課也要有一定的評價激勵機制,而不是上完活動課就完事。老師要組織學生進行評價總結,對于表現優秀的進行一定的獎勵。這樣學生在開展完活動課才會有所收獲,積極性才會得到提高。
語文活動課是語文教學的深入開展,它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同樣也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需要教師根據教學的目的、內容的實際需要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幫助學生設計具體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別要考慮與教學內容相匹配的活動形式,并且在活動過程中對學生給予指導,對學生在活動表現出來的創新形式給予鼓勵,同時也要認真檢查學生在活動中的學習效果,及時評價鼓勵。這樣才能讓學生既樂意參加,又都各有收獲。
參考文獻:
[1]周良學.淺談初中語文活動課的教學現狀及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