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志敏
2019年秋季,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在歷經三年嘗試之后開始全國普及, 以讀書為要是它最突出的特點。閱讀素養是語文核心素養重要的組成部分,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是提升語文能力的關鍵。世界閱讀學的理論和實踐已經證明:閱讀的實質就是:對文字為主的各種信息進行加工與理解,并運用人類自身的思維與語言相互交流的過程。閱讀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乃至終身發展至關重要。那么語文教學該如何朝著提升學生閱讀素養這個目標努力呢?下面談談筆者在閱讀教學中進行的一些思考和嘗試:
一、開放兼容,保護學生的求異思維
多少年來,傳統的思維方式一直在束縛著中國人的頭腦,禁錮著人們的思想,中庸、不冒尖、不鼓勵求異的思想根深蒂固。在民族思維方式和高考指揮棒的雙重誘導下,語文教學中,教師習慣于滿堂灌,把大量的時間、精力用在“求全”“求同”上,對每個學生求全責備,求同去異,追求答案的標準化、同一化。學生從一踏入校門就成了填裝知識的布袋子,有的只是表面上的高分數,個性、才能被扼殺,創造思維、創造才能被泯滅。
21世紀是個發明創造的世紀,創造思維和才能對于我們“祖國的未來”是何等的重要,在我們的教學中,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有思考的機會,因為真正有效的思維活動往往是“無聲”的內化、發展過程,我們要千方百計地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要努力保護并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要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如,在教學部編版新教材《司馬光》一文后,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如果當時你在現場,你認為除了“砸缸”外,還有什么更好的救人辦法。學生反應十分熱烈,有的說:“小朋友們齊心協力,把缸推倒。”有的說:“我會搬來一架梯子,爬上缸沿,把水里的小朋友拉上來?!庇械恼f:“扔一條繩子,把人拉上來?!彼抉R光救人的方法是讓水離開人,而學生的救人辦法好多都是讓人離開水。我們不必去探究哪種方法更直捷有效,但透過這些無不閃爍著智慧火花的方法,可以肯定:學生的求異思維是得到了激活,創新意識也得到了培養。
二、細致觀察,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慣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毖劬κ撬季S的窗戶,“看”是獲得知識的首要環節,是學生智力賴以全面和諧發展的基礎,尤其是小學時期,更是培養觀察能力的重要時期。所以,我們要給學生以足夠的看的機會,讓學生使用自己的眼睛去讀手中的書,去讀世間這部活書。在觀察活動中培養、訓練和發展觀察能力。教學中色彩明麗的插圖、幻燈、錄相、教師的演示、學生的表演……無不直觀、明了,要充分利用。如,在教《桂林山水》一課時,通過電腦平臺展示了網絡中搜尋到的有關桂林山水的圖文資料、讓學生仔細觀察桂林山水的靜態圖片、動態視頻……使學生如臨其境,神游其間,直觀地理解了課文,不僅感受到景色的美,更體會到文章語言的美,比繁瑣的講解來得更簡潔、有效。而且這樣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習慣和觀察能力,使他們逐漸學會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周圍的事物,去不斷獲取書本外更廣泛的知識。
三、手腦結合,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眾所周知,嬰幼兒乃至小學生,思維的發展同雙手的精細動作呈正相關。因此,動手操作不僅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而且符合他們的思維發展特點。小學生天性好動,通過動手操作,可使學生的手、眼、腦等協同發展。同時,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也離不開動作思維的重要支柱與過渡,許多語文知識如果能讓學生動手操作練習,不僅容易理解、記憶牢固,而且運用自如。如,學了一些寫景狀物的文章、詩詞后,可讓學生根據詩文內容畫畫圖。在教完古詩《泊船瓜洲》后,筆者讓學生根據文中的描述畫出京口、瓜洲、鐘山的方位圖;在教學《草船借箭》時,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畫出二十條草船在江中一字排開的形象,領會草船怎樣受箭、怎樣掉頭,到最后怎樣順風順水,逃之夭夭,感受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這樣,學生在手腦并用的過程中由字面抽象的理解過渡到形象的把握,以至達到運用直觀的畫面加以表述。另外,每課生字詞學完后,讓學生動手制作生字卡片。學完一單元后,讓學生自己編輯、出版一張“復習小報”。這樣,使他們逐漸擁有一雙靈巧、能干的手,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又促進了思維能力的發展。
四、敢說會道,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是頭腦中思維的外化。堵住學生的嘴巴,無疑是桎梏學生的思考。部編版新教材從三年級起就開設口語交際,顯然是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新課標也提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要在課內外創設多種多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流,要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地鍛煉口語交際能力。”因此,教學中應讓每個學生都有口頭表達的機會。如讓他們質疑問難、討論、辨析,或是唱一唱、演一演、讀一讀……尤其是要打破常規,允許并鼓勵學生提不同的意見,使學生敢說、能說、會表達。哪怕是其觀點、看法不大正確。這不僅有利于知識的鞏固,更有利于思維的激活和發展。
五、拓展資源,激活語文學習的源泉
學校是學生獲取知識的田野,但不是唯一的渠道。教科書是重要的教學工具,但不是教學內容的全部。大社會、大自然中蘊藏著取之不盡的語文教育資源。教師要充分利用學校外、課本外的語文教育資源,引導學生投身于語文實踐活動,去接觸大社會、大自然。如通過課外閱讀指導與交流,讓學生閱讀、交流適合于少兒的中外名著、人文科學、科普讀物,以拓展知識面。或到圖書館、上電腦網絡查找相關資料,充實教學內容,服務課堂教學。如,上《金色的魚鉤》一課,課前布置學生查閱有關大雪山的資料,并了解紅軍從江西出發后八個月經過哪些地方,從而領會到紅軍在人力、物力耗盡的情況下翻越大雪山的困難,課堂上通過對課文內容的學習,更深刻地體會到紅軍不怕艱險、奮勇前進的大無畏精神。
除此以外,還可以引導學生一起觀看電視、錄像、電子音像資料,或組織參觀訪問、興趣小組活動,或郊游、放風箏、做游戲……這樣,使語文教學變封閉為開放,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中開闊視野,學到更多課本中學不到的知識,使語文素養逐步提高,而且,在學語文中,用語文、長才干、學做人,為繼續學習和持續發展打下較好的基礎。
六、放松捆綁,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點
以往語文教學質量不高,學習能力不強,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與費時費力地進行課內填鴨式灌輸,課外機械式作業是有很大關系的。如果我們能更新觀念,改革這種教學套路,就能大大地節省時間,師生負擔會大大減輕,語文教學面貌會大為改觀。課內我們仍然提倡要向四十分鐘要質量,但我們應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以能確保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課本之間多渠道的信息交流;課外,要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把他們的眼光引向校園外那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在適當的指導下,讓學生去讀自己喜歡讀的課外書,去學自己想學的東西。這樣才有可能把學生的自主學習落到實處,才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點。
給學生松綁,為學生安上提升閱讀素養的加速器。就是要盡我們之所能,不斷探索,不斷優化育人環境,以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有希望,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會走上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