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柳萍 韋銀芳 馮柱梅 覃瑞麗

摘要:目的:對低頻脈沖治療儀聯合乳房穴位按摩在產后泌乳以及產后子宮恢復中的影響進行調查。方法:抽取66例分娩人員,將其隨機分為管理組、對照組,各33例。管理組患者在常規管理的基礎上予以低頻脈沖治療儀聯合乳房穴位按摩管理,對照組患者僅予以常規管理,對患者產后泌乳情況、子宮恢復情況進行比較。結果:管理組產婦泌乳時間平均為(18.4±6.4)h,對照組產婦泌乳時間平均為(36.7±5.9)h,P<0.05,t=7.54。管理組產婦泌乳量充足者27例,高于對照組,管理組產婦泌乳量輕度不足者5例,低于對照組,P<0.05。管理組產婦子宮康復有效率為97.0%,高于對照組81.8%,P<0.05。結論:低頻脈沖聯合乳房穴位按摩能夠提升產后泌乳量,促進子宮恢復。
關鍵詞:低頻脈沖治療;乳房穴位按摩;產后泌乳;子宮恢復
母乳喂養對新生兒的生長發育影響顯著,產后泌乳量直接影響母乳喂養質量,而母乳分泌與產婦子宮恢復也有著直接的相關性,因此,在產婦產后要開展相應的措施促進母乳分泌[1]。多項研究顯示低頻脈沖治療儀聯合乳房穴位按摩能夠有效提升產婦產后泌乳量,促進產婦子宮恢復,為此,本次研究以66例分娩人員為研究對象,對低頻脈沖治療儀聯合乳房穴位按摩在產后泌乳以及產后子宮恢復中的影響進行調查。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抽取66例分娩人員視為研究對象,本次抽樣調查時間為2018年2月-2019年2月。管理組患者年齡平均(31.2±2.7)歲,患者孕周平均(39.4±0.4)周,陰道分娩者24例、剖宮產者9例,初產婦21例、經產婦12例,體重平均(56.4±5.8)kg;對照組患者年齡平均(31.4±2.5)歲,患者孕周平均(39.6±0.3)周,陰道分娩者25例、剖宮產者8例,初產婦20例、經產婦13例,體重平均(56.7±5.4)kg。產婦均為妊娠合并癥;產婦無其他合并癥;產婦無早產、引產者;新生兒無畸形、發育異常表現。產婦知情且同意參與調查。
1.2一般方法
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管理,新生兒娩出后及時清潔身體,讓新生兒盡早與母親進行接觸,盡早吮吸母親乳頭,采取母嬰同室管理,指導產婦做好母嬰接觸、吮吸管理。對產婦講解母乳喂養的優點,告知產婦乳房、子宮的護理方式,按需哺乳[2]。護理人員每日要對產婦的惡露量、顏色進行記錄,并對新生兒進行沐浴、觸撫。對產婦家屬進行指導,讓其參與到產婦的管理中,幫助產婦盡快適應母親的角色,建立與新生兒之間的信任,同時建立新生兒照顧、護理的信心。
管理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產婦乳房按摩、低頻電子脈沖儀治療。護理人員要向產婦進行相應的講解,告知其低頻電子脈沖治療、乳房按摩的目的和意義,讓其能夠配合治療和護理。
產婦仰臥位或半臥位,用40-45攝氏度毛巾熱敷患者乳房,時間約為10min,而后將局部皮膚進行常規消毒,將治療儀貼片涂抹耦合劑后貼于產婦雙乳,并采用固定帶固定,連接電極后選擇常規催乳模式,調節電極頻率,由0Hz開始,逐漸增加頻率,最終頻率控制在180-230Hz,以患者耐受程度為主,避免患者出現皮膚灼燒感、瘙癢感。治療時間為30min,一日兩次。同時為患者提供乳房按摩管理,采用主動按摩法、被動按摩法兩種方式對患者進行按摩,每次按摩時間為30min,一日兩次。
1.3觀察指標
記錄產婦泌乳時間,對產婦泌乳量進行評估,記錄產婦子宮恢復情況,評估子宮恢復結果。
1.4評估結果[3]
子宮康復評估:顯著:產婦產后子宮無積液發生,剖宮產者切口一期愈合,宮腔內無血塊滯留;改善:產婦產后子宮少量積液,剖宮產者切口一期愈合,宮腔內有少量血塊滯留;差:產婦產后宮腔內積液量多,剖宮產者切口感染,宮腔內有血塊滯留。評估有效率=顯著率+改善率。
泌乳量評估:母乳充足:產后1-3天在哺乳時無需添加乳制品,新生兒生理體重下降低于10.0%;母乳輕度不足:產后哺乳時需要添加30.0%的乳制品替代物;母乳中度不足:產后哺乳時需要添加50.0%的乳制品替代物;母乳重度不足:產后哺乳時需要添加75.0%的乳制品替代物。
1.5數據統計
文中數據采用SPSS18.0軟件處理,t、卡方視為檢驗指標,P<0.05視為具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泌乳時間比較:管理組產婦泌乳時間平均為(18.4±6.4)h,對照組產婦泌乳時間平均為(36.7±5.9)h,P<0.05,t=7.54。
2.2泌乳量比較:管理組產婦泌乳量充足者27例,高于對照組,管理組產婦泌乳量輕度不足者5例,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下表。
2.3子宮康復評估:管理組產婦子宮康復有效率為97.0%,高于對照組81.8%,P<0.05,詳見下表。
3.討論
產婦分娩后子宮會受到嚴重的損傷,若子宮恢復不良會引發產后出血、產褥期感染等并發癥,甚至會影響產婦生理功能,因此,產后子宮恢復對產婦來說十分重要[4-5]。產婦分娩后身體各系統均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體內激素水平也在短時間內發生變化,而產后乳汁的分泌能夠調節產婦體內激素,有利于子宮恢復,同時有利于產婦身體康復[6]。
結果可見,管理組產婦泌乳時間平均為(18.4±6.4)h,對照組產婦泌乳時間平均為(36.7±5.9)h,管理組患者分娩后乳汁分泌時間更短,證明產婦乳汁分泌速度更快,能夠提早讓產婦開展母乳喂養。管理組產婦泌乳量充足者27例,高于對照組,而乳汁分泌不足人數更少,證明低頻電脈沖治療儀聯合乳房按摩能夠提升乳汁分泌量,為新生兒生長發育提供保障。管理組產婦子宮康復有效率為97.0%,患者子宮康復效果更理想,證明低頻電脈沖治療儀聯合乳房按摩在產婦中的管理效果理想。
總的來說,低頻電脈沖治療儀聯合乳房按摩能夠提升產婦乳汁分泌量,幫助產婦盡早開展母乳喂養,促進產婦子宮康復,是一種有效的管理方式。
參考文獻:
[1]吳紅吉.低頻電子脈沖治療儀聯合手法乳房按摩對產婦乳汁分泌及乳房脹痛程度的影響[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8,24(18):109-110.
[2]徐仿.低頻脈沖治療儀+中醫穴位按摩對于產婦泌乳及乳房脹痛影響[J].雙足與保健,2017,26(09):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