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璞
摘 要:在教學中,筆者深刻感受到:教學是幸福的,然而教學也是艱難的。 如何在課堂上展現語文課程和歷史學科的魅力,從而最大程度上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使課堂教學效率最大化,是筆者一直探索的一個難題。有一些感想在此提請與大家交流。
關鍵詞:情趣 激發 熱情 融合
語文課教學充滿樂趣,教授每一篇詩文都使人感到深深的陶醉其中。語文是工具性的——實用的,而同時語文又是人文的、情感的、藝術的。因而語文課往往能夠幻化出異樣的風采,達到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可以說,語文課的精彩全在“情趣”二字上。情,即情感——真摯而美好的情感;趣,即趣味,既能夠吸引人對其發生興趣的所在。就像春天最迷人的事花紅柳綠、草長鶯飛一樣,我想,語文課如果缺失了情趣,頓時就會變得索然寡味、引不起受教者一丁點參與學習的熱情,更談不上達到好的教學效果了。沒有情趣的課是喪失生機的課。情趣,就是語文課的真性情,是她的魅力所在。所以我們不要把苦口婆心的說教甚至是“打破頭灌下去”(近似說“醍醐灌頂”了)這樣的強行灌輸或者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運用到課堂中來。語文課應是鮮活的,審美的,知趣的,應該充滿一種磅礴欲抒的熱情、歡呼雀躍的講演、積極的寫作與朗讀......這樣方顯出語文課的本色或者說特色來。
在歷史課中,我們則引領孩子們巡游上古、近代,在一種對過去時光里人物、事件、社會的回顧中,和他們一起感受史韻悠悠和時空變幻,有別于神話和傳說的“昨天的真實故事”,發人深省,啟迪智慧,教給我們生活經驗,激發我們愛國——愛祖國文化的熱情。因此,比較而言,歷史較語文更加地真實、嚴肅、廣闊、富有知趣。若說語文是人際交往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門交往技術——藝術——或者說是一門綜合了字詞積累應用——寫作和說話乃至研究各種語言要素組成規律及其各種語言現象之“科學”——的話,那么,歷史則是我們的古人、先輩留給我們的寶貴的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各種科學研究的寶庫,是我們思想和知識的寶庫,是人類社會生活經驗的寶庫,它是素材庫(對于藝術創作尤其文藝而言)、資料庫(對科學研究而言)和知識寶庫(對于我們的認知而言)。它本身是樸實的,沒有科學與藝術外衣裝扮的。
語文和歷史在辭章方面曾有過二者的重合,這個例子就是先秦乃至漢代以前的史家散文,比如《左傳》、《史記》、《漢書》,他們既文采斐然,又秉筆直書史事。語文和歷史早有過從甚密的關系。“文史哲不分家”的俗言正好說明這點。今天,小學到初中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盡管不能盡顯語文課的魅力,但是它涉及文章(應用實體和訓練方法)、語言和文字(零碎的字詞句等必要性語文常識)、相關的知識和技能以及素養;歷史究其學科名稱而言沒有實質內涵的變化,它是“已逝的時光”、“過去時間段的人事物的全部”,或者說“歷史就是過往”。“今天的故事,明天的歷史。”一切時間里的事物都終將成為歷史......——所有過去時間里的包括一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人文藝術在內的文化成就都是“歷史”的;反過來,我們所看到的好多文章都是講“現實”或者“歷史”的,“史實”、“史述”、“史傳”(歷史學對歷史之三類史事的區分)多有呈現。那么,語文科和歷史課是脫不了干系了?正好,筆者執教的就是這兩門課,“文史哲不分家”,正好可以一種融通的開放的胸襟去看待這兩門課。竊以為,在語文的“情”境中能否融入歷史對現實的冷靜和沉穩,而在歷史課上又加入語文之審美化、疏放的風格要素,從認識其學科特點始到溝通二者乃至融合二者,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掘語文和歷史學科的深刻文化內涵,從而達到優化教育教學成效的目的。本著這種理念就能使教學向素質教育再趨近一點,即使過程中走了彎路,但這種“摸”索也是必要和值得的。
基于以上的認知,近年來,致力于七年級語文與歷史課教學的同時,筆者尤其專注于教育教學理念的適切架構,思考并并實踐一系列在自己看來必輳實效的教學方法,體會到一些勞動的甘甜,但也面臨很多困惑。在好多方面感覺似乎很難突破,比如要素養還是要考試成績、學習與生活現實一致性的問題、學生在校接受良性教育而在校外往往受到歪風邪氣影響的問題......等等。盡管困境重重,但筆者尚且相信:只要一路堅持探索,追求實效的教改探索之路一定會愈加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