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紅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英語教學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即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和演視能力。到小學畢業,對語言能力的具體要求包括:學生能借圖片、影像、手勢聽懂簡單的話語或錄音材料,能聽懂簡單的配圖小故事,能在教師的幫助和圖片的提示下,描述簡單的小故事或小短文,能夠根據圖片、詞語或例句的提示寫出小短文。因此,小學英語教學不能忽視閱讀能力的教學,而小學閱讀教學的首要目標是吸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喜歡,才能讀得進去,閱讀教學需要選擇孩子喜歡的材料,并用孩子喜歡的方式去教學。
英語繪本因其圖文并茂的特點和有趣的故事情節,有助于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因此它適用于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繪本是以“圖”和“文”共同演繹一個故事的書。在課本上,學生學到的是以詞匯、語法知識為主線的碎片知識,缺乏基于真實語言運用的整體性,所以學生很難將英語靈活運用。缺乏語言交際的真實場景是目前學生學習英語的最大障礙之一,大多數情況下,學生只能通過語言材料想象交際情景,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學習英語的效果。因此,教師可以借助繪本將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利用繪本故事為教學內容創設情境,讓學生能夠將知識和情境對應,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
學生閱讀能力的高低取決于其知識的積累及實踐。閱讀能力的提高需要閱讀大量語言材料。在閱讀訓練中,繪本可以幫助學生得到樂趣,獲取信息,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英語閱讀習慣,為英語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而怎樣利用繪本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呢?經過實踐,我總結出以下方法:
一、不拘泥于單詞和句子,整體理解故事
以往的學習模式都是詞、句、篇的學習,講求循序漸進的模式,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語課文。但是在繪本閱讀中,配有大量的圖片及解釋的文字,部分學生可能對一些詞句不理解,但是通過圖片卻能夠感知到句子意思,再聯系上下文,不難猜測出生詞的意思。教師再通過設問引導的方式,培養學生從故事的字面含義去推斷隱含內容的能力。
例如人教版pep六年級上冊六單元講述的是關于Sarah的心情的故事,課本里有Sarah的各種情緒:happy、worried、angry等,但是并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來講述是什么導致了主人翁擁有這些情緒變化。因此我選取了一篇繪本故事“Sarah and her friend”作為這篇課文的輔助閱讀課。繪本的開頭是一扇門,孩子們打開書,就好像是推開了一扇門。門里有我們的小主人翁Sarah,以及導致她這些情緒變化的她的朋友,一只可愛的小貓。故事里通過小貓的活動,Sarah的心情幾度變化:小貓打碎了花瓶,Sarah很生氣;小貓跟她玩,她很開心;小貓生病了,她很難過;小貓走丟了,她很擔心。每個情緒變化都配了生動的圖片,盡管有關情緒的部分單詞,學生沒有學過,但是學生通過圖片還是可以猜測出生詞的意思,并且也能理解這個估計的意義。在讀完故事后,我給了學生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Who is Sarah’s friend? Why is Sarah angry?? If Sarah lost her friend,she will be happy or not?”最后孩子們討論后給我的答案讓我非常感動。孩子們說,雖然貓貓很調皮,常常讓Sarah擔心難過,但是它卻是她的好朋友,如果找不到了,她會非常傷心。最后,我將故事的結局呈現出來,Sarah在一棵大樹上找到了小貓,請警察叔叔將它救了下來。孩子們因為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被深深吸引住了,并對整個故事后續展開了積極的討論。這次閱讀課非常成功,同時也使他們更好地掌握了關于情緒的詞匯和句型。
二、開展閱讀交流活動,分享閱讀的樂趣
我在寒假期間布置了閱讀繪本的作業,開學后,讓孩子們進行繪本閱讀分享會,分享的內容是:故事講了什么,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故事有什么寓意,有什么特別打動你的地方。我建議學生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將故事和人物串聯起來,便于學生復述整個故事。學生在疑惑、猜疑、討論中發展了自己的觀察力和理解力,學生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可以更深刻地體會人物的思想和感情,同時也可以更好地體驗到閱讀的樂趣。只有閱讀的過程充滿了發現的樂趣和愉悅的體驗,閱讀才能帶給學生成長,才能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長此以往學生便能提升閱讀能力。
繪本綜合了文字和圖畫的雙重表達方法,讓英語的學習不再枯燥。繪本的引入,讓課堂的形式獲得了極大豐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以繪本為載體,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意識,以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