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曲波
摘? 要:在高三歷史教學備考階段里,第一輪復習十分重要。高三第一輪復習如何效率最大化?這是很多高中歷史老師需要深入探索的問題。本文將提出“學生講題”教學法與大家共同探索,提高學生在第一輪復習時的成績,希望與廣大同仁共同探索研究。
關鍵詞:高三復習;第一輪;歷史
在新課程背景下,高三歷史課堂具有多樣化特征,綜合性、開放性與靈活性,與傳統課程相比是優勢,但同時也是挑戰。如何避免在第一輪復習中“穿新鞋,走老路”,是教師需要重點需要關心的問題?!皩W生講題”教學法有以下幾個優勢,首先可以增強學生“課標意識”;其次是重視模塊的整體復習,通過縱橫聯系來構筑知識框架結構體系;再次還能通過“學生講題”來夯實學生們的基礎知識的復習。本文中我將從下述三點進行論述。
一、“學生講題”教學法有利于增強“課標意識”
在“學生講題”教學法運用過程中,歷史老師所起到的作用是主導,而學生則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生通過積極參與來主動構建知識層,并通過模仿與創新,將一種類型題目的解題過程詳細清晰地講授出來,對于歷史學習的“課標意識”的整體運用有促進作用。而課程標準中,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與高考歷史《考試說明》是歷年來高考歷史命題的依據?!犊荚囌f明》對高中歷史的第一輪復習備考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所以教師在進行“學生講題”教學法中,需要尊重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的內容,圍繞模板的特定內容,將學生們需要復習的重點知識進行整理,從而適應課程標準的相關需求。此外教師還需要在“學生講題”教學法運用環節中,引導學生講述出《考試說明》中的重點要求,從而對每年高考變化以及必考內容進行重點闡述,從而增強“課標意識”,實現科學有效的第一輪高考復習[1]。
二、實現模塊的整體復習,構筑立體知識框架
在高中歷史課本中,結構上的變化主要體現在“模塊”構建的區分方式上。因此高中歷史課程的特點是進行專題化的編寫方式,這就使得高考歷史提示往往某一題目是專門針對某一模塊而提出。通過“學生講題”教學法則可以擴展歷史教材的內容深度,從而豐富原本課程的深度與廣度。但是由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對歷史的宏觀認識,這就導致學生們的立體知識網絡體系不健全。在進行“學生講題”教學法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導來使學生們在模塊主體與相關模塊之間、各模塊單元與內部聯系進行系統性的整合,從而使學生掌握的不再是獨立的知識,將所有知識融匯在一起,講解每一個知識與知識框架之間的聯系,從而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并在講述題目過程中了解到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與特征,從而提高學生認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學生講題”教學法的教學效率。
三、夯實學生的歷史基礎知識
歷史高考考查的不僅僅是學生們掌握的知識程度,更需要在此基礎上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第一輪歷史復習中,通過“學生講題”教學法,重點是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記憶。沒有記憶就沒有知識,能力則需要知識去承載,沒有夯實的基礎知識,學生就無法運用知識去解決問題。在《考試說明》中明確提出學生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點,因此在第一輪高考復習中,通過“學生講題”來鞏固和講授基礎知識。高中歷史教材已經摒棄了呆板的印象,更加注重形式與內容的雙向統一,并實現教材的系統性與目標性,在“學生講題”教學法中,學生通過講、練、評價三種形式結合的方式,鞏固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一輪復習很大程度決定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在“學生講題”中,可以通過三個方面入手[2]。
引導學生講解重點知識,從而帶動知識的復習鞏固。近些年來高考越來越重視對歷史概念、知識結構、階段特征與發展線索的考查,引導學生鞏固這一方面的知識,梳理歷史發展脈絡,從而掌握知識結構,培養與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師需要引導這方面。
適量訓練,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在學生解題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選擇一些綜合性比較強、典型的練習題,尤其是近些年的高考試題,進行訓練,使學生們在鞏固基礎知識過程中,掌握解答各種題型的方法與能力。配合單元書面測評與“學生講解”,可以逐一提高學生的歷史基礎與解題能力[3]。
引導“講評”,針對缺陷加以改正。在每一次學生講題過程中,都要針對性地在學生審題、講題過程中,對學生的解題思路與方法中的缺陷進行引導指正。從而使學生在講題過程中得到啟發,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夯實歷史基礎。
結束語:
高三歷史第一輪復習耗時最長,任務也是最重的,它關系到學生們高考的成敗。在第一輪復習中,學生需要扎扎實實地復習,夯實基礎,從而為第二輪專題復習做好基礎。通過“學生講題”教學法來培養學生們的解題能力與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在高考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吳艷紅.淺談高三歷史備考第一輪復習方法[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8,45(4):81-81.
[2]黃蕾.高三歷史第一輪復習課教學策略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8,56(24):67-68.
[3]張學兵.小組合作學習在高三歷史第一輪復習中的運用[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版,2017,23(6):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