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家強
摘? 要:人最基礎的數學素養為數感,合理地為學生建立數感是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基于此,本文重點闡述低年級學生數感的培養,筆者根據自身經驗提出相應的對策與意見。
關鍵詞:數的認識;低年級學生;數學素養
引言:
數感主要是一種主動、自覺的理解數學,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必須具備這種素養,進而能夠高效地學習數學。合理地培養學生的數感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能夠幫助學生認識社會,促使學生的全方面發展得到提升。因此,在中低年級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科學合理地開展數學活動,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數感。
一、創設生活情境,體驗數感
在對中低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時,為了能夠提高教學的效率,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進行數的認識教學時,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合理地將教學與生活聯系,學生在這種情境中進行學習與交流,明確數在生活中的作用,逐漸理解數的含義,并建立良好的數感。
例如,在學習10以內數的認識時,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設置教學情境,尋找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確保學生能夠充分地認識,進而能夠加深對數的理解。然而,學生在學習10以內數的認識時還包括0,為學生創設情境數鴨子,讓學生在一群鴨子中分辨不同鴨子數量有幾只,當詢問到彩色時,由于鴨子沒有彩色的,教師借此機會將0代表沒有的意義講述,促使學生能夠加深對0的認識。只有通過這樣創設情境,學生才能夠根據自身的思維理解并認識數字,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數感。
二、在動手操作中,發展數感
在對中低年級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重視課堂的教學,同時需要適當讓學生動手操作,進而有效地開發學生的智力,同時也是吸引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的重要途徑。因此,在中低年級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利用實物與數學道具鍛煉學生的感知能力,促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數學,進而建立良好的數感,在未來的學習中發展數感。
例如,在進行100以內數的認識時,教師準備大量火柴,讓學生查65根火柴,有的學生利用一根一根查的方式,而有的利用分組的方式,每10根火柴分為一捆,包上6捆再加上5根就是火柴總數。此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是一根一根查準確還是分成捆準確?根據教師的引導,大部分都回答利用分捆更加準確,而且相比于一根一根查更加準確。基于此,教師再讓學生查32根火柴,大部分學生利用分捆的方式迅速將32根火柴找出。在這種動手操作的學習下,學生的數感得到進一步強化,同時提高了學生的數學水平。
三、借助數形結合,優化數感
在小學中低年級數學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單純培養學生對數的認識,同時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合理地將數與形結合,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數感。在一年級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開展變式聯系,促使學生的數感得到強化。例如在一列隊伍中,以小龍為參考對象,他前面有6人,后面有3人,并提出這列隊伍一共有多少人的問題。由于一年級學生對數還有一定的陌生,因此,教師可以利用畫圖的方式進行教學,將小龍前面的同學看作紅色小人,小明后面的同學看作做藍色小人,進而能夠有效地加深學生對數的認識,并且學會利用畫圖的方式進行解題。
四、利用猜數游戲培養學生的數感,加深學生對數的認識
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為學生創設數學活動,加深學生對數的認識,促使學生在經歷活動的過程中形成數感。由于中低年級的學生對數字沒有充分的認識,因此,教師應該讓學生與事物直接接觸,促使其能夠對數字產生一定的感知。
由于小學生的年紀還小,很難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因此,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設置相應的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學生在學習時不注意聽講。例如,在學習數的認識時設置猜數游戲,老師設置一個數字裝到信封內,給予學生信封內數字的范圍,讓學生猜測信封內的數字是多少。學生在猜測的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答案提示少多少或多多少,引導學生將正確的答案猜出。由于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少,再加上教材并沒有從數量上給這些概念界定,促使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一定的阻礙與困難。因此,相關教師只有合理設置娛樂性游戲,促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進而對數的概念有一定的感知與認知,明確數字的大小關系,培養學生的數感,在日后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明確解題的策略。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小組中低年級培養學生數感的過程,并不能一朝一夕完成,而是需要累積經驗,將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進而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當中。與此同時,還應該適當地創設教學情境,并合理地探索相關的教學方法,開展針對性的教學,促使學生的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掌握解題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數的認識,為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毛立生.探析在數的認識教學中低年級學生數感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7(34):25+117.
[2]史安平.在低年級的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1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