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娜
摘? 要:學會欣賞習作,多元評改習作,促進學生個性發展。自評自改與互評互改和教師點評、家長參評相結合。重視習作成果,讓學生體驗成功。習作展評和習作成果編冊成袋。課題研究促進了學生習作興趣的提高和習作能力的發展,更新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教研能力,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關鍵詞:欣賞;修改;學生發展;個性化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難點。長久以來,在作文教學研究領域,一直側重于“寫前指導”的研究,對作文的批改與評價卻忽略?,F通過研究體驗作文成功的樂趣,激發作文興趣,增強作文信心,并主動積累素材、品味語言、感悟表達,不斷提高作文水平,發展作文能力。
一、研究的內容
1.欣賞的引導。欣賞與德育、美育的導向作用;學生自己欣賞與教師指導下的欣賞相結合,欣賞與習作要求相結合;怎樣引導學生欣賞“真實”“新鮮”“創意”“個性”的表達。
2.修改的引導。怎樣根據習作要求確定修改的目的、范圍、內容;成功的修改需達到的要求;對學生修改的評價。
3.學生自評、互評、家長評、教師評各種評價方式以及多種評價方式結合對于學生作文能力發展的影響。
4.對學生習作的形成性評價與定性評價研究。
5.“學會欣賞與修改”對于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研究,對于新型師生關系建立的研究。
二、研究的方法
1.行動研究法
本著從教育教學的實際中發現問題,并在教育教學中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的宗旨,在不影響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的前提下,采取行動研究法,做到教研即教學,以教學促教研,以教研指導教學。
2.對比實驗法
3.個案發展研究法
以聽課、檢查、交往等形式,對學生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式、學習能力等方面進行觀察,進而分析實驗操作的得失。
4.調查測查法
以問卷、訪談、聽課等形式對實驗班和對比班的學生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式、學習能力、學習效果等方面進行觀察,從而掌握實驗的第一手材料,進而分析實驗操作的得失。
5.經驗總結法
對課題研究過程的感性經驗和認識進行提煉和概括,提供相應的理性認識,形成相關的課堂教學范例和模式。
三、研究的策略
在確立研究課題后,我主要從以下三個大方面進行了實踐探索。
1.學會欣賞習作,挖掘“閃光點”
在批改學生作文時要發現每一篇作文中的“閃光點”。這“閃光點”可能是一句話、一個詞甚至是一處標點、一段行文格式或字跡、學習態度。
2.多元評改習作,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1)自評自改與互評互改。
葉圣陶先生曾經指出:“作文教學要著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蔽覀兘Y合學生的實際,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a.組織評改小組。每組推選一位責任心強、語文素質較高的同學做組長,組織本組同學評改,并把本次作文中出現的問題、亮點和建議提出來,同時負責推薦一篇優秀作文。
b.組織學生初評初改。首先自己正確評價自己。學會欣賞自己,學會尋找自己習作中的“閃光點”,是學生展示自己、樹立自信心體驗成功的第一步。
c.組織學生互評。作文自評后,教師再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對本次作文的立意、構思、結構等諸多問題進行研究討論,以統一認識,確立標準。
d.教師審查評改。
e.學生進行再評再改。教師審閱完畢,學生針對各自作文后面所寫評語進行再評再改,也可以進行反批評,將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寫出來,從而起到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作用。
f.交流評改心得。各小組組長所寫總結應包括:所評作文作者名單、優秀作文作者名單、優秀作文評改意見、本次作文中出現的亮點和存在的問題及建議等。
(2)教師點評。教師處于主動地位,重在一個“批”字,目的在于檢查督促學生是否按部就班完成任務,精批細改一部分作文,積極發現問題。批改過程中,我們堅持不隨意刪去學生的文字,而是將我們修改文字寫在旁邊,并略述如此修改的意圖。
(3)家長參評。新課標提倡教師要有資源的開發意識,作文評價也一樣,要將課堂從學校延伸到家庭,盡量挖掘家庭教育的評價資源,努力使家長評價成為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另一種動力。引導家長要正確看待每個孩子的優點和缺點,在評價孩子的作文時,與其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去苛求孩子,不如用點心力去發現其優點,并以此鼓勵他們,要知道一句贊語比任何苦口婆心的說教和任何暴風驟雨般的責備和批評都更有力量。
3.重視習作成果,讓學生體驗成功
(1)習作展評??释约杭白约旱牧曌鞅话l現、被肯定,是學生固有的心理需求。而這一需求,恰恰是習作的最佳動力。借此,我高度重視發揮黑板報、墻報等學校、班級文化陣地的作用,使其更好地為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服務,為全面育人服務。各班的墻報、宣傳欄等也都開辟了專欄展示學生習作。還結合本班實際開展了學生個人作品展、小組作品展等專題展示。通過這樣多層次、多渠道定期開展的展示交流,使更多同學感到成功的快樂。
(2)習作成果編冊成袋。一學期下來,請學生選擇能體現自己個性的、喜歡的習作抄錄下來,編輯成冊。這個結集成冊的過程,既是對孩子們以前習作成績的肯定,更是激勵他們不斷寫作的巨大動力。還可以鼓勵學生將課內外的練筆按時整理,將得意之作制成目錄,建立個人的“習作檔案袋”。這樣不僅方便評價和交流,更是他們童年的記憶珍藏,是一份記錄著“過去和今天”的未來的無價之寶。
四、研究成果
1.研究促進了學生習作興趣的提高和習作能力的發展。通過半年多的課題研究實踐,我們欣喜地看到了發生在學生身上的可喜的進步。
2.研究更新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教研能力,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在開展課題研究的過程中老師們勤于總結、善于反思,勤寫作文教學研究論文,爭上作文評改課。
3.研究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互助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促進后進生的轉化,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翻開學生的作文本,可以看到每一個學生都在積極要求進步。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繼續不斷探索、實踐,為語文個性化教育,為學生的全面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鐘啟泉崔允漷張華主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2]《新課程評價操作與案例》嚴育洪編著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