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平
在日常生活中,小兒燙傷是較為常見的意外情況,在小兒成長的各個年齡階段均可發生,其中1到5歲為小兒燙傷這一意外事件發生的主要年齡階段,而小兒燙傷是如何產生的?日常生活中該如何應對小兒燙傷?如何預防小兒燙傷?
一、小兒燙傷是如何產生的呢?
1、季節因素
通常情況下,春季和冬季是小兒燙傷的少發季節,而夏季和秋季則是燙傷發生的高發季節,究其原因,一方面因為夏秋患兒衣服穿著較少,保護能力較差,皮膚多裸露在外,極易發生燙傷的情況;另一方面,在農村,因為夏秋季節屬于農忙時節,家長多忙于農活,無暇照顧小兒,最終導致了燙傷發生率的增加。
性別因素
據不完全統計,男童的燒傷率高于女童,究其原因,一方面因為男童的好奇心強于女童,并樂于玩耍危險性游戲,比如玩火、鞭炮等,另一方面,男童的自控力較差,面對危險情況時不知回避,最終導致了燒傷的發生。
年齡因素
年齡較小的兒童通常剛學會走路,不僅走路動作協同性差,而且身體各項技能尚未發育完全,所以在發生意外情況時回避能力較差。與此同時,在這個年齡段的兒童多由老人進行照顧,對燙傷相關的危險因素不重視。
地域因素
與城市小兒相比較,農村燙傷情況較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農村活動區域大和農村人口多,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農村對小兒的看管重視程度比不上城市,同時也缺乏與燙傷先關的預防知識。
熱液燙傷原因分析
眾多燙傷原因中,熱液燙傷屬于最常見的燙傷類型,比如蒸氣、熱粥飯、熱湯、熱油以及熱水袋均屬于熱液燙傷原因。通常情況下,熱液燙傷的具體原因和小兒的日常生活習慣存在緊密聯系,比如:采用熱水袋給小兒取暖時由于暖水袋的質量太差,熱液流出,最終導致了小兒的意外燙傷;小兒對水龍頭過于好奇,不小心打開了熱水龍頭開關,導致了燙傷的發生等。
二、日常生活中如何應對小兒燙傷?
日常生活中,小兒在發生燙傷意外情況時,家長們不要驚慌,第一時間做好家庭急救工作。通常情況下,日常生活中導致小兒燙傷后的處理方法較為簡單,且效果顯著,比如在小兒燙傷出現水泡后可通過自來水對患兒的燙傷部位進行沖洗,持續30分鐘到1小時,促使燙傷部位的皮膚得到有效降溫,繼而減輕因為燙傷而導致的損傷,與此同時冷水沖洗具有緩解燙傷燙傷疼痛的作用。在疼痛減輕后,則需緩慢脫掉小兒的衣服,采用干凈布料對燙傷部位機械覆蓋送至醫院。若燙傷面積較大,冷水難以有效處理創面時,則不宜采用冷水沖洗,需立即前往醫院接受治療。具體而言,燙傷發生后,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對燙傷進行處理:
剪開衣服。避免增加衣服和燙傷部位的摩擦,應避免胡亂撤下燙傷部位衣服。反之,當暴力撕扯衣服時,則會加重損害受傷部位,增加皮膚表皮脫落的可能性。與此同時,需快速脫去被沸騰液浸潤的衣服,尤其需注意脫去化纖衣服。當貼身衣服和傷口存在粘連的情況時,則需避免強行拽撤,可采用剪刀裁剪的方式將燙傷部位的衣物先行脫去;
冷水浸泡或冷毛巾覆蓋。通常情況下,在肢體燙傷面積較小時,通過冷水沖洗浸泡一段時間后即可達到減輕損傷和疼痛作用,若燙傷部位不方便采用冷水沖洗浸泡,則可通過冷毛巾覆蓋的方式對燙傷部位進行處理。通過冷水處理后,可有效吸收創面與燙傷皮膚中殘存的熱量,繼而可減輕熱損傷。換而言之,冷水沖洗和冷敷屬于早期應對燙傷最為有效的處理措施;
萬花油具有有效的燙傷治療效果。在燙傷發生后,第一時間應保護好創面,出現水泡時切忌戳破水泡,燙傷部位需應用干凈的床單、布條進行覆蓋,切忌使用醬油、牙膏等物品進行創面的涂抹,同時也不能外涂龍膽紫或其他具有顏色的藥物,避免對醫護人員判斷創面情況產生影;
對燙傷小兒實施簡單處理后,在及時將小兒送至正規醫院進行有效的診斷和治療。除燙傷面積較小,或淺度燙傷能夠自行處理外,其他燙傷情況均應盡快送至就近的醫院做進一步的傷口處理。
三、如何預防小兒燙傷?
1 、積極強化家長的安全教育工作,提升家長看管小兒的能力。當小兒處于未進入幼兒園進行專人看管的情況下或處于農忙時節時不可忽視對小兒進行安全管理。
2、 對可能導致燙傷的物品予以妥善保管。日常生活中,導致小兒燙傷的物品可分為多種,比如火爐、熱湯、熱飯、熱水壺等,為避免發生打翻燙傷的情況,需積極強化這類物品的管理工作。
3、 強化家庭看護工作。冬天在應用熱水袋取暖時,熱水袋不可過滿,水溫也不宜過高,有效保證熱水袋蓋子被擰緊,且在熱水袋上包裹毛巾,避免熱水袋和小兒皮膚直接接觸。此外,給小兒洗澡時,應遵循先冷水后熱水的原則,直至水溫達到適宜狀態。
4、積極加強小兒的安全教育與自我保護意識的提升工作。首先叮囑小兒不可玩打火機、鞭炮等具有危險性的物品,同時大人需做好這類物品的看管工作,其次小兒不可進入建筑工地,且避免小兒直接接觸石灰等容易引起燙傷的物品。此外,家長需做好化學成分容器的保管工作。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