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夢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孩子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閱讀不僅可以促進單個個體人文素養的養成,而且也能提高整個民族的精神高度,提升國家的軟實力。當今社會已進入互聯網時代,市面上的閱讀方式呈現出電子化和碎片化的趨勢;同時,體系化的知識建構和邏輯思維的培養受到關注。面對時代機遇和挑戰,我國教育改革在提升學生閱讀能力方面給出了回應,“部編版”語文教材及中高考語文改革對學生閱讀量和閱讀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上述語境下,如何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借助閱讀完善知識結構有了重要意義。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學生人文素養是一個長期且專業化的工作和過程。家庭、學校和社會要形成合力,以提升整個社會文化氛圍為己任,用書香浸潤學生心田,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終身閱讀的習慣。學校應當為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供制度保障和物質保障,提供充足且多樣的書籍供學生翻閱,保證學生有充足的閱讀時間,并通過舉辦各種活動來構建書香校園的文化氛圍,同時做好閱讀的考核評價工作,激勵廣大師生參與其中。具體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興趣,教師和家長首先要掌握閱讀常識和規律,傳授學生閱讀技巧。要想學生進行“海量閱讀”,教師和家長就應當擺脫一些定式的桎梏,教給學生諸如默讀、跳讀、比較閱讀等閱讀技巧,提高閱讀效率,增強閱讀興趣。其次要了解學生主體的發展特點,適時地選擇恰當的閱讀書目。由于學生從幼兒至高中每個階段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均有所不同,因此,教師和家長要嚴選“書單”,包含幼兒繪本、童話故事、科普、歷史、外文等各類型題材,進而引導學生進行興趣閱讀,提高閱讀效果。最后要和學生多溝通交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提高自身人文素養和精神內涵。因為閱讀不僅僅是人單向汲取書本知識的過程,更是通過書本世界進行自己與內心世界、外部世界對話的過程。因此,教師和家長要與學生共讀,一來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引導其走上閱讀之路,二來可針對某一問題與學生進行建設性的討論,形成良性互動。
“腹有詩書氣自華”,經典的閱讀會成就一個人精神的高度。閱讀是教育的重要基石,閱讀是積累漸進形成的技能,我們要努力讓閱讀成為學生的一種終身習慣,并通過閱讀讓學生的生命變得更加豐富而深刻。(作者單位: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