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菊
摘 要:語文能力的培養是語文學科的核心所在,而閱讀能力更是核心能力,如何有效地開展課外閱讀提高語文核心素養,成為語文教育的著力點與目標。本文探究閱讀與語文核心素養之間的聯系,提出通過課外閱讀有效地協同語文教學提升語文核心素質, 實現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課外閱讀;課堂教學;素養提升;全面發展
語文是一門兼具人文性和思維性的學科, 對其他學科有直接影響,通過課外閱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能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如何以課外閱讀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筆者做了以下實踐:
一、多方式激發閱讀興趣,推動閱讀
(一)打造閱讀環境,營造書香氛圍
環境是決定參與者愉悅與否的其中一個因素,它是一種隱性課程,起著熏染、陶冶的作用。閱讀需要環境,閱讀環境的打造是發展核心素養的前提和保障。為學生創建愉悅的課外閱讀環境,既能推動孩子的閱讀,也是語文教師的責任和義務,學生只有對課外閱讀產生興趣, 才能獲得良好的閱讀效果, 從被動閱讀轉變為主動閱讀。
如:在校園走廊和教室墻壁懸掛勵志的讀書名言、書香標語;把每層樓的樓梯扶手墻壁、班級黑板報布置成閱讀主題成果展示墻,展現各級各類的讀書成果;每班設立圖書角,開展“獻一本看多本”的“好書交換”活動,班內生生之間互換,同級之間互換,使圖書流通,書籍數量得以保障。教室打造成了一個靈動的圖書館,散發著濃濃的書香,學生將很快進入閱讀狀態,自覺地捧起書本在優雅和智慧中穿行。
(二)大聲朗讀,點燃讀書欲望
朗讀是推銷閱讀最好的廣告方式,為孩子朗讀能強烈激發孩子們的閱讀欲望。專家研究指出:在13歲以前,孩子用耳朵聽的閱讀能力強于自己用眼睛看的閱讀能力。所以,“聽也是閱讀的一種方式。”登錢伯斯《打造兒童閱讀環境》一書中提到:“如果沒有聽過故事,我們將很難進入自行閱讀的階段。”
教學中,不難發現,無論是否喜愛閱讀的學生都一定喜歡聽別人朗讀,讓那些不再愿意閱讀的學生聽故事,很容易讓他們有重拾書本的欲望。因此,午讀課、班隊課、每周的靜閱讀課,都是學生們最期待的時光,他們能聽到教師和同伴繪聲繪色地朗讀各類經典故事,享受故事所帶來的奇妙感受。為學生朗讀是簡便易行的,堅持不懈,用心用情就可以做起來了。對低年級的孩子,可多選擇兒歌、詩歌或有趣的故事,如《驢小弟變石頭》《一園青菜成了精》等;對中年級的孩子,可多選擇有趣的故事,或一些哲學和科學的啟蒙書,如《我等待》《收集思想的人》等;對高年級的孩子,可選擇有趣又能引發思考和感觸的書,如《不老泉》《西雅圖酋長的宣言》等。
(三)適時薦書,拓展延伸,開啟大量閱讀之旅
謝爾蓋·米哈爾科夫說過“一本適時的好書能夠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或者成為他的指路明星,確定他終身的理想。”可見選書的重要,對小學生而言,總的原則就是根據“課標”要求和學生的認知特點,選擇那些關注孩子心靈世界,著眼于學生精神成長的書籍。可以從語言、篇幅、故事情節、結構脈絡、內容形式等方面,充分考慮是不是學生感興趣閱讀的種類,可以是經典名著, 也可以是杰出的文學作品,盡量挑選種類廣博的書籍,獲得全面豐富的營養,不斷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如:童話閱讀推薦,在低年段,主要推薦帶注音或配圖畫的繪本作品,以閱讀簡短的單個童話為主,了解故事中的人物;中年段則推薦哲理性的童話,了解故事的梗概及表達的思想感情;高年段以閱讀篇幅稍長些的整本童話讀物為主,要有讀后的感悟與啟發。
語文學習“三分課內,七分課外,”大量閱讀能讓學生的心靈發展由量變到質變,不斷改善和擴大學生的智力背景。教學實踐中,應以教學需求為依據,抓住課堂閱讀教學的時機,引導學生立足文本, 超越文本, 由課內延伸至課外。抓住時機,有目的地適時推薦,擴大課外閱讀量,能讓學生從中發掘自主閱讀的樂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豐富語言的積累,為提高讀寫能力奠定基礎,為大面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找到一條現實、高效、低耗的成功之路。
二、掌握閱讀方法,培養閱讀習慣,實現最終學習
課內學方法,課外求發展。閱讀不僅僅是將眼睛掃過文字,還需要科學有效的閱讀方法引領,這是高效閱讀的重要條件。“授之以魚, 不如授之以漁。”除了掌握常用的瀏覽法、摘抄法、跳讀法外,在指導的過程中,還應著重傳授閱讀方法和培養閱讀習慣:一是從書本的目錄、封面、介紹詞、重點內容入手,對故事情節進行脈絡梳理,整體把握基本內容的方法。二是運用精讀法,抓住關鍵詞、句、段,揣摩文字的精妙之處,適時摘抄、批注的方法,如“作者為什么這樣寫,好在哪里?”三是內化“讀進去寫出來”的方法,如“我收獲了什么?什么是值得學習的?”四是養成不依賴、不想當然、不望文生義,勤使用工具書查字典,積極發問的習慣。
不同年段要求不同,低年段開展課外閱讀指導時, 側重于表述能力的培養,能用自己的語言復述閱讀內容;中年段側重于對閱讀與思考能力的培養, 能夠了解文章的主題大意、篇章結構等;高年段則加強閱讀與寫作能力的培養, 能寫心得體會或精彩語段仿寫的練習。
此外,課堂上教師必須鼓勵學生把課內學到的閱讀方法到課外活動中理解、消化。教師布置相應的閱讀材料, 要求學生在限定時間內能夠找到文章的關鍵點,或是給予學生一定的主題范圍, 要求學生自行完成資料閱讀、收集, 并進行這一主題的編寫練習,從而擴大學習的空間,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對信息的獲取能力、語言文字應用的能力。
閱讀方法的掌握和閱讀習慣的養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需要有恒心慢慢堅持,切切實實一步一步指導。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努力實現語文知識、語文能力的內化,讓學生在閱讀中完善自我,提高語文素養, 最終實現終身學習全方位成長。
三、創設展示與交流空間,推動核心素養持續發展
課外閱讀是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負擔,實際上它是學生進行知識的實踐和應用、語言的感受和體驗的過程,是整個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把課外閱讀和語文教學學習完美聯結起來,及時創設交流空間展示閱讀成果,不但有利于鞏固和提高閱讀效果,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和說寫能力,令學生體驗和享受閱讀帶來的喜悅, 而且有利于互相啟迪,共同提高,收到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效果,學生在耳濡目染中自然提升自身的語文核心素養。
此外,每月根據課文讀書主題,在走廊、課室展示墻展出學生優秀的讀后感、讀書書簽、手抄報、讀書筆記等,對這些成果拍照發微信群。在微信平臺上,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成果,相互激勵,品嘗著成功的甜頭,同時讓每一位家長見證學生在閱讀中的變化。除了展示在校讀書情況,還要求學生每周末把在家讀到的書拍照片或視頻簡介故事的情節上傳到班群,教師在群里及時點評表揚,通過這種評價激勵的方式, 課外閱讀就成了他們最好的享受。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 既讓學生體驗到閱讀的成功,又加深了對閱讀內容的理解與把握,其語文素養也在閱讀活動中默默地提升。
閱讀,是人類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認識世界的重要方法之一,光靠語文課不能解決閱讀和寫作能力培養問題。必須有效落實課外閱讀,多方式激發閱讀興趣,打造書香閱讀環境,傳授科學閱讀方法,培養良好閱讀習慣,讓課外閱讀與語文教學有效協同起來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艾登·錢伯斯《打造兒童閱讀環境》
2.袁曉峰《親子閱讀手冊——為愛出發,閱讀開步走》
3.崔利斯《朗讀手冊》
4.李冬香《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寧夏教育
5.曹利娟《小學語文課外閱讀課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