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玲
摘 要:筆者以藝術生為研究對象,論證在教學中怎樣因材施教,創設恰當有效的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從而生成有效課堂。
關鍵詞:因材施教;情境;興趣
建構主義認為,課程與教學設計的主要任務是為了讓學生的主動學習和知識建構創設出一種真實且能激發學生強烈學習興趣的學習環境。而興趣才是提高學習效率的動力源泉,所以面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如何因材施教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是至關重要的。藝術生更是一群特殊的學習群體,在他們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如何通過教學情境設置與教師的語言描繪,教師的情感,創設一種美、智、趣的教學情境,能縮小師生的疏離感,增強學生的自我認同感,輕松愉快,并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筆者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是有效課堂的關鍵。例如高二選修《多媒體技術及應用》第五章《動畫的制作》,在粵教版的教材里這節內容占的篇幅并不大,只有兩節內容,但我在教學的過程中這一節內容給了重筆,這里面原因很多。首先信息技術的教材已經用了好多年,又是粵教版,從內容難度到實例都是貼近廣東那邊的,用了這么多年很多知識和方法已經很陳舊了,所以教科所也提倡信息老師活用教材,自主地研發教學內容。
起初我翻出以前的教案和課件,又把幾輪的教學示范實例一一打開,完全不打動我,沒有新鮮感,我在想連我自己都沒興趣怎么能吸引學生,于是我決定全部拋棄,就當作這是我第一次給學生講動畫制作。第一堂課我的示范選了制作全民都在用的微信表情,主題是“放飛你的心情”,用FLASH制作逐幀動畫操作是簡單,但要讓大部分孩子動起來不易太難,而且學生大部分初中只是接觸過FLASH動畫。
一周十個班上下來,我的示范修改了三次,音樂班、美術班、普通班上課的反應是有差別的,所以不能按部就班,有幾個孩子自己創意的作品簡潔新奇,有的用最簡單的方法做出了心電圖的動態顯示,有的學生用鼠標繪制完整的動漫美眉眨眼,長發飄動,有的孩子制作的荷花綻放,有的孩子制作了自己的心情——一把火把語文練習冊燒掉等等,學生體驗到了成功,體驗到創作的快樂。
二、了解學生是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前提條件。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的交流過程,問題研討個別輔導和情感交流,能較好的實現因材施教的個別化教育的問題。首先老師得了解學生需要什么,什么是我們所面對的當代學生所喜歡的,從教學內容到教學形式都不能沒有變化,太循規蹈矩。老師需要不斷地學習,不僅僅是書本的知識點,而是學習怎樣讓教學接地氣。對于藝術生而言動畫無疑是學生喜歡且擅長的,但實際學生的操作水平層次不齊,學習習慣比其他示范性高中要弱。
學生對手機的愛好是有目共睹的,以前我們總想著“禁”,長時間以來都是不允許學生帶手機,其效果不盡如人意。換個思維角度,手機獲取信息是當代信息技術發展趨勢,應加以有效利用。眾所周知現在智能手機智能軟件有大部分功能已經能代替電腦了,可以允許學生帶手機上信息技術課,用來查閱資料,個別軟件用來制作作品等等。怎樣在藝術特長生的認知和學習能力基礎上讓教學難易適度,如何平衡學生的喜好和能力提升,這是我需要更好地去解決的問題。
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上怎樣能讓學生主動探索,必然是學生喜歡上課內容,對學習有所期待才行。信息技術能夠突破本學科技術和實例主要來源的限制,用豐富的知識和內容充實信息技術課,創設一定的情景,并讓學生在這些情境中探究和發現,這有利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學習能力的提高。還是以我的動畫制作教學為例,用學生的創意帶動學生,動畫制作的課堂不是老師控制學生,而要想辦法讓學生有想法,需要學習技術,從實例選擇入手。每節課我都給學生展示上一周的優秀作品,而且讓學生點評,學生最期待的是本班同學的作品,學生對作品肯定會有不同的評價,然后我就會順勢修改學生作業并鼓勵對他人作業有不同看法的同學自己實踐,實現創意的效果。只要用心就一定有效果,學生上課的狀態明顯是有變化的,教室總能聽到學生制作了好玩的作品后開心的笑聲,同學們的喝彩聲,孩子們只要能在課堂上動手動腦我想我的教學目的就達到了,否則就是空談。我們組織了高二年級動漫設計大賽,我鼓勵幾個學生用學過的方法創作動畫故事,他們的作品驚艷到了我,不是技術多么好,而是想法,并且能用動畫的方式表現出來,比如一個作品是手繪國畫畫風配合動畫音樂制作的《詩經》,另一個作品講的是內心陰郁的孩子在情感當中受挫掙扎,想要擺脫的心路歷程。這個年齡是對感情有著各種想象的年齡,有的是憧憬,有的是懷疑,這和他們的成長經歷是有關的。
綜上所述,面對藝術生有效的因材施教,通過教學環境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激起學習者熱烈的情緒,把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促進了學習者個性的充分發展,才能提高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信息技術與教學創新》(美國)PriscillaNorton&KarinM.Wiburg著,吳洪健、倪男奇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教育理論與實踐》作者:溫彭年、賈國英譯,人民教育出版社
[3]《教育技術學》何克抗、李文光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