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娟
摘要:在目前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老師視學生的差錯為洪水猛獸。我們應該允許、包容、接納學生的錯誤,讓他們在糾錯過程中領悟真知,戰勝自我,享受成功的快樂。
關鍵詞:課堂上的錯誤、精彩的課堂
在目前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老師往往滿足于教學流程一路凱歌,陶醉于學生的發揮盡善盡美,而視學生的差錯為洪水猛獸,對于學生在課堂中出現的錯誤,往往會出現兩種處理方法:一種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另一種是急于糾偏,使教學馬上回到“正軌”。 “失敗乃成功之母”,學生的錯誤原因往往是由于學生的認知不足,思維偏差,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造成的,我們應該允許、包容、接納學生的錯誤,并耐心地幫助他們糾正錯誤,消除學生因出錯而產生的失落、灰心等不良心理,讓他們在糾錯過程中領悟真知,戰勝自我,享受成功的快樂。
教育專家也指出:“課堂上的錯誤是教學的巨大財富。”錯誤是正確的先導,錯誤是通向成功的階梯,學生糾錯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嘗試、探究、創新、超越的過程。我們除了樹立正確的錯誤觀,還應巧用這一“財富”,變學習錯誤為促進學生發展的寶貴的教學資源。
一、暴露問題,使錯誤成為新知識教學的著眼點,欲擒故縱。
我在講解“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豎式計算時,創設情境后,得出算式:21×14,怎么計算呢?學生說出了很多種算法,我讓學生獨立用豎式去計算,發現有的學生豎式計算正確,有的不正確。在板演時,我并沒有讓答案正確的學生上臺,而是讓列豎式錯誤的孩子上臺板演。
學生板演:
當板演的學生把結果寫出來時,臺下的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1×1后得到的1要和十位對齊。”看來,學生中已經有人發現了錯誤,我就勢抓住“為什么用第二個乘數十位上的‘1’去乘第一個乘數的個位時,得到結果要與十位對齊呢”這個問題引領學生進行討論,順理成章地進入了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學生在理解相同數位對齊的過程中,自然弄清了算理。
二、巧用錯誤,讓錯誤成為課堂焦點,存異求同
講完平均數后我出示了課本上的一道題:小河平均水深80厘米,小明不會游泳,他的身高130厘米,他下河游泳會有危險嗎?此題一出,學生興致很高,有的說有危險,有的說沒危險,意見分歧很大。
我把學生分成兩組,認為沒危險的同學為A組,認為有危險的同學為B組,雙方各請一位代表闡述自己的理由,其他同學隨時可以補充。
A組:我認為沒危險。因為小明身高130厘米,小河平均水深是80厘米,人比水位高多了,所以不會有危險。
B組:我認為平均水深80厘米,并不是說小河所有地方水深都是80厘米,有的地方可能很淺,不到80厘米,有的地方可能很深,超過了80厘米。
B組:對,有些地方甚至超過130厘米,或者更深一些,所以我也認為會有危險。
A組:既然有的地方水很淺,不到80厘米,小明在水淺的地方游泳不就沒危險了嗎?
B組:那到了水很深的地方呢?
A組(略作思考):我認為結論是可能有危險,也可能沒危險。
師:經過剛才激烈的爭辯,大家已經知道了小明下水游泳是比較危險的,我們也更深一層地理解了平均數的意義了。我們以后在下水之前一定要看清標識,以免發生危險。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沒有簡單地去評價孰對孰錯,而是以錯誤思維為契機,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說理由、評思路的過程中不斷反思,不斷修正,不斷完善,深化了對平均數概念的理解,逐步實現了知識的理順和意見的統一。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進行了智慧的碰撞、觀點的交鋒和心靈的溝通,從而激發了學生思辯的興趣,為課堂教學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三、將錯就錯,讓錯誤引領學生走出迷途,曲徑通幽。
一節好課正是有了這樣那樣的錯誤,才能讓教學過程體現出它的真實性。以學定教,學生的錯誤恰恰為我們指引了導學的方向,我們不妨就來一個 “將錯就錯”,讓學生進一步進行探索,這樣既可充分暴露學生思維的薄弱環節,又能使學生深刻地有突破性地認識到錯誤所在,有利于自診自治,提高對錯誤的免疫力。
我在講“什么是面積”這一節時,我讓學生比較兩個面積相差較小的圖形(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的面積,其中有一位學生說:因為長方形的周長長,所以長方形的面積大,即是“如果圖形的周長長,那它的面積也就大”這樣的觀點。他的觀點,也得到了同學的肯定。
從我們日常生活的經驗來看,這還是有其合理性的,確實在很多情況下,周長長的圖形或物體,面積確實會大一些。就此我先肯定孩子在以往的學習當中很認真,懂得通過測量來求周長。然后就這個問題開始組織學生借助自己手中的學具進行驗證。
(一)、在方格紙上畫面積相同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然后量出周長,比較在面積一樣的情況下,周長是否相同。
(二)、用相同的小棒分別擺出兩個不同形狀的圖形,比較周長一樣的情況下,面積是否相同。
通過這樣的活動,幫助學生認識到了“如果圖形的周長長,那它的面積也就大”的觀點是不正確的,周長和面積的概念自然就越來越鮮明了。
四、 透視錯誤 ,促使教師實踐反思,漸入佳境。
“人非圣賢,孰能無錯。”由于我們一時的疏忽,也會引發一些“錯誤”,當學生欣喜地說出自己“別出心裁”的解法時,教師沒能及時捕捉學生靈感的小火花。課堂上,教師的“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輕描淡寫”“不屑一顧”……會泯滅孩子們求知的欲望,挫傷學生的積極性。
我在講長方形的周長時,出示了一個長方形(長3分米,寬2分米),讓學生想辦法求出它的周長。兩個學生分別用“3×2+2×2”、“(3+2)×2”的方法算出周長后,另一位學生站起來說:“我的方法和他們的都不一樣:3×4=12(分米),再減去長方形的寬12-2=10(分米)也能算出長方形的周長。”我當時的反應不太積極,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哦,是嗎,也可以吧!”就把學生給打發了,等學生帶著失望的神情離開時,我才意識到自己的做法有點欠缺了。
課堂上如此的“意外”多了,隨之而來的缺憾也就多了。其實,教師不是“神”,偶爾犯錯在所難免,但為了孩子們的明天,我們必須多反思,在反思中成長,逐漸達到“少錯”的境界。
德國科學家黑格爾曾經說過:“錯誤本身是‘達到真理的一個必然環節’,由于錯誤,真理才會被發現。”所以我們不但要寬容學生的錯誤,更要學會捕捉和挖掘教學中各種形式的錯誤,發現錯誤背后隱藏的教學價值,善用錯誤,激活課堂,提高效率,讓錯誤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資源,讓美麗的錯誤成就精彩的課堂!
參考文獻:
1. 《中學教育》
2. 《中國教育學刊》
3.《現代中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