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英
摘要:針對現今一些小學生存在情感缺失的心理問題,教師要善于用愛心去喚醒愛心。要理解、尊重、信賴、欣賞每一個學生,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正面誘導后進生,善于激勵與評價。要善于了解學生的思想感情,掌握學生的情感表現,認識學生的不同個性特點,采取不同的措施,從而提高對小學生實施情感教育的實效。
關鍵詞:情感缺失 愛心喚醒 有效措施
一、小學生情感缺失的主要表現
小學生,一般感情非常豐富,在學習和生活中,他們的喜怒哀樂有各種各樣的表達方式。當生氣的時候,就會表現出非常憤怒,當高興的時候也會表現的非常歡喜。然而卻有那么些同學的感情、情緒,是和正常人不一樣的, 對于大部分感情都很漠視,這就是情感缺失。據報道:某小學有3個年齡相仿的少年,今年暑假的一天,3人一起去野外的一個池塘玩水。一個小伙伴不慎溺水,另外兩個孩子居然既不呼救也不報警,“從容”地掩埋好小伙伴的遺物,若無其事地回家。諸如此類的事件時有發生,這一方面反映出孩子們可能缺乏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但另一方面孩子們的冷漠也說明他們缺乏起碼的情感。因為情感缺失,所以表現出各種心理障礙。主要是:(一)缺乏同情心。如高年級某班的兩位同學總是讓老師和同學頭疼,因為他們總是在別人犯錯被批評的時候幸災樂禍,體育課上有一女同學在參加跑步時摔了一跤,臉上擦破了一塊,同學們都圍上去表示安慰,可他們卻哈哈大笑,還一個勁地說:“活該。”(二)自私利已。如某位同學平時成績不錯,學習也很用功,可從不愿幫助別人,老師有意安排他和一個成績一般的孩子同桌,希望在學習上能幫助后進生,可他總是敷衍了事,同學來問他題目,他顯出一副不耐煩的樣子。(三)心理承受力脆弱。如我校六年級的一位同學因一次考試成績下降了許多,挨了老師的批評,逃學在家,經老師、家長多方做工作,才到校上學。
因此,對現今小學生中進行情感教育刻不容緩。
二、情感教育需要用愛心喚醒愛心
前蘇聯教育家阿扎羅夫正確地指出:“在情感世界里,任何什么東西也不會自然地產生,因為這是與學習或者其他工作一樣復雜和費力的心、腦、精神工作”。學生的情感決不是自然成熟的過程,而是教育促其發展、成熟的過程。在這方面,特級教師竇桂梅有許多成功的案例。她說“愛就是教育,教育就是愛”,沒有對人的同情、關懷,就不可能有博大的愛。
首先,情感教育需要用愛心喚醒愛心。要使情感教育這一工作真正切實有效,關鍵在于教師自身,這就要求教師本人要有良好的教育素養。首先,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要明白為什么要搞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價值在哪里。它的價值在于它把每一個學生潛能的開發、健康個性、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為最根本的任務,它是為社會發展和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的。傳統觀念把學生發展的過程,主要看作是把人類已有的文化傳遞給學生的過程,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在情感教育中,要把學生看作雖有不足和幼稚,但卻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多方面發展需要和發展可能的人;學生具有主觀能動性,有可能積極參與教育活動,是學習活動中不可替代的主體。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憑借自身的情感教育素養實施好情感教育,以情育人,以自己的愛心喚醒學生的愛心,促使學生獲得生動、活潑的全面發展。
其次,在情感教育過程中,教師光有愛心是不夠的,還需要扎實的文化功底。 教師情感教育素養的培養和發展,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科學知識功底上的。沒有一定的文化科學知識功底,教師教育素養的培養和發展,就會變成空中樓閣。教師要善于和學生打交道,在情感教育過程中多和學生進行心靈溝通、情感交流,發揮自己人格的影響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教育活動中去。筆者作為一名班主任,經常與學生談心,感受學生的喜怒哀樂,了解學生的思想感情,掌握學生的情感表現,進而掌握了和不同個性的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的方法。在情感教育的實踐中,我體會到,情感屬于非智力因素范疇,是人的一種內心體驗,也就是說,情感不能給予,只能喚醒;不能強迫接受,只能主動感染。情感教育必須依據教育學、心理學等原理,借助各種教學手段,努力促使學生產生深刻的情感體驗。
三、小學生情感教育的主要措施
如何在教育教學中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呢?我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創設最佳教學情境,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教學過程不但是信息交流的過程,同時也是情感交流的過程。創設最佳教學情境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學習環境,不僅包括教室、教學設備、儀器和掛圖等,更重要的是情感因素、心理環境。每當我進入課堂后,都以飽滿的熱情、最佳的心境和高昂的教學激情去感染學生,從而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既有認識成分也有情感成分。所以,在備課時就要千方百計地考慮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使他們一上課就進入“角色”,投入到良好的教學情境中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會充分滿足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有新鮮感,時時處于學習的最佳情緒狀態。從而得到師生間的情感溝通,使教與學升華為愉悅的情感交流。
(二)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信心是動力,是力量的源泉,是人生成功的第一秘訣。作為教育者就是要想方設法尋找學生的優點,幫助學生最充分地發揮其內在的潛能。要使學生有自信,教師必須放下為師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學生,做學生情感的激發者、培養者、欣賞者。如此,學生在自信中會學會交往,不怕挫折。平時,我對學生總是豎大拇指:“你真棒”、“你能行”、“有進步”,這樣,學生有了相信自己的力量,就會產生情感的動力。
(三)心理換位。現代社會生活的多元性,決定了與某一社會地位相對應的是一個角色叢,而不是一個孤立的角色。在不同時間、不同情況下,學生對教師的期望不盡相同。有時學生希望教師像父母,給他們以愛護與關懷;有時又希望教師是寬厚的兄長,任他發泄胸中的怒氣…….如果教師不能及時地進行心理換位,不能恰當地扮演角色,就不能與學生的角色期待保持動態適應,從而產生角色沖突,根本無法溝通心靈,導致教育失敗。由此看來,教師應該重視心理換位,想學生所想,想學生所疑、想學生所錯、想學生所難、想學生所樂,溝通師生情感,改善心理環境,提高教育效能。
(四)沉默代替批評。學生犯錯誤時,直接地當眾批評往往導致學生的抵觸和反感,而借助沉默對學生進行間接批評也可達到預期的效果。“此時無聲勝有聲”。教師適當地使用沉默比直接批評更能震懾學生心靈。許多學生都具有誠實、善良等美好心靈,當他們偶爾犯下錯誤時,在了解其原因的前提下采用適當的方法進行教育,用飽含愛的沉默方式引導孩子向完善的一面發展,不會因為心靈受挫而失去進取的動力。
(五)善于激勵與評價 。激勵評價就是用能夠激發教育對象積極性和上進心的評價,使之振作起來,努力進取。不少調查資料表明,造成學生對學習失去學習興趣,缺乏學習動力的主要原因是學習目的不明確,無競爭意識;缺少學習的毅力和克服困難的意志等。而實施激勵評價的目的,正是為了正確導向學生,使學生發揚長處,彌補不足。促進身心全面發展。平時對需要幫助的學生,我都會通過激勵評價,幫他們找出長處,增強他們的信心。
綜上,筆者認為要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感,就應該關心、熱愛學生,這是情感教育賴以實施的基礎。教師的愛心能夠喚醒學生的愛心、萌發學生善良的美德和高尚的情操。教師要理解、尊重、信賴、欣賞每一個學生,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會有融洽的師生關系,情感教育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