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正處于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為了能夠順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逐漸在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加入新的教學內容,讓學生能夠在自主成長中快速發展,教師應當注重學生習慣的培養和研究。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針對學生的學情,逐漸讓學生能夠提高課堂自律性;用創新的教學方法,逐漸讓學生在良好的數學環境中,將數學知識進行總結、分析、推理和歸納。形成數學的創新思維,對于數學問題的解決找到有效方法,發現數學的規律性,為自身的習慣養成奠定基礎。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數學;習慣養成;環境構建;養成措施
小學低年級是數學思維形成的初級階段,不僅存在一定的問題,而且在課堂表現中也會出現知識斷點的現象,為了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中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找到數學學習的有效途徑,教師在教學改革的道路上逐漸深入學生的個性化研究,對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習慣,而不斷地進行總結和分析。特別是在教學環境發生改變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對重要內容進行整合,對習慣環境進行構建,形成以學生全面發展為基礎的重要教學過程。
一、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現狀
小學低年級數學需將學生放在學習的中心,考慮學生的需求和實際身心發展需要,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逐漸找到為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課堂環境。特別是低年級小學生容易對新鮮事物產生好奇,教師在進行課堂設計時更應當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引導,讓學生能夠從課堂出發,養成愿意學習、主動探索的習慣。教師的引導有利于學生形成預習習慣,知識鞏固習慣,思維創新習慣,良好的數學推理分析習慣和敢于提問的習慣。在自主學習中,學生的習慣逐漸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構建更為合理的學習體系,為學生快樂成長奠定基礎。
(一)小學低年級數學存在的問題
小學低年級數學在進行課堂改革過程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略學生的主體性,經常將自主思維,強加于學生的學習內容中,特別是在教學方法上,更沒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讓學生在學習中主動形成積極交流的課堂。教師的教學案例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讓學生的思維和教師的思維發生了偏移。小學生在學習中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更是出現了思維不集中,課堂上知識鏈斷開的現象,形成了低效課堂,讓教師與學生之間產生了課堂分歧。
(二)小學低年級數學應當以新課程改革標準為方向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是適應了學生的發展,不但符合時代的需要,也讓教師的教學更加具有實效性和趣味性。教師應當注重學生的語言表達和自主思考能力,特別是在數學課堂中學生的積極表現成為建立多彩課堂的基礎。在新課程改革的引領方向下,逐漸凸顯出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的學習應當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學生個性化發展。為了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教師應當運用一切手段發揮出數學的真正價值,讓學生養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的習慣。
(三)小學低年級數學習慣養成的必要性
小學低年級數學習慣的養成,不但要從課堂出發,還要從學生的生活出發,為了養成低年級學生數學學習習慣,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不同性格特點和學習特點,讓學生用習慣去探索真知,教師應當學會讓學生自主探索數學的過程,在知識的講解中形成潛移默化的好習慣,數學習慣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在學生自主數學學習中與其他學科相通的途徑。沒有數學學習好習慣,不能進行有效的數學問題研究和生活經驗的提升。
二、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習慣養成環境構建
為了能夠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要為學生創建良好的習慣養成環境,在進行教學時,教師隊伍建設和自身素質完善,逐漸成為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開端。特別是運用習慣養成的創新教學方法,更能夠發揮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一)教師隊伍建設從學生需求出發
教師是學生的榜樣,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魅力是無人能取代的。教師課堂教學的有效發揮,需要自身素質的完善,特別是學校在進行教師隊伍建設時,應當進行有效的培訓和交流學習,逐漸讓教師以新課程改革為教學方向,從思想觀念到教學水平,再到良好習慣養成,都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終身發展。教師應當從學生的真正需求出發,為學生的數學思維和能力養成提供必要條件。
(二)去除傳統教育的不足,創新教學方法
為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需要改變傳統教學觀念,逐漸運用創新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實現核心素養的形成。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形式,將學生帶入實際的教學情境中,讓學生去自主思考,養成愿意傾聽和主動思考的習慣,特別是在課堂交流時,應當尊重學生的意見,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找到有效的路徑。
(三)學生的習慣養成從自身出發
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在數學學習中找到適合于自身的有效學習方法,特別是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情況下,學生應當意識到學習自主性和學習自律性的重要作用。逐漸在課堂中積極主動思考,學會傾聽,學會交流,在良好習慣養成的過程中,應當從小事做起,發揮出自身的重要品質和良好數學素養。
三、基于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低年級數學課習慣養成措施
教師的教學思想轉變應當從實際行動開始,將數學課堂變成學生習慣養成的課堂。特別是在進行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學會學習,培養習慣,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大膽地進行數學思維創造和情感表達,養成獨立思考習慣,數學觀察習慣,將知識聯系實際的好習慣,逐漸解決實際數學問題。
(一)激活課堂,培養學生自律性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催化劑,它不僅能夠推動學生進行知識的有效掌握,也讓學生的能力得到發揮,特別是在學生養成良好習慣和學習自律性的過程中,教師以自身的文化素養和道德情操為基本出發點,在課堂上規范自己的行為,豐富自己的想象,自強自律,讓學生能夠勾勒出心中的七彩課堂,養成自主學習習慣。
(二)從學生興趣出發,養成學習好習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養成好習慣的重要出發點。為了能夠在興趣的帶動下,讓課堂變成習慣養成的課堂,教師從學生生活中的愛好出發,對課后作業進行創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進行預習的好習慣。教師在進行課后作業設計時,應當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將數學知識聯系生活實際,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比如讓學生學習圖形時,帶著興趣去思考生活中的圖形,有利于習慣養成。
(三)數學聯系生活,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
數學是一門邏輯思維較強的綜合性學科,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它的抽象性和復雜性逐漸讓低年級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瓶頸。教師應當讓學生養成學會觀察的學習習慣,在數學解題的過程中,應當有積極的態度和大膽反駁的精神。特別是在與教師產生分歧時,應當進行主動交流和正確分析,養成嚴謹的學習態度和正確的解決問題的習慣。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更應當能夠充分運用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如在觀察物體時,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投身在實際環境中,進行觀察和解答。
四、結語
在教學改革不斷向前推進的過程中,教師在數學改革的道路上,應當創建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學習環境,培養有利于學生發展的良好習慣,讓學生在自主成長的道路上,找到有效的行為依據。在進行數學教學時,更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和課堂學習習慣,培養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數學精神,逐漸組建更加和諧的課堂環境。在數學學習中學生應當養成更多的好習慣,提高學習興趣和對數學知識不斷追逐,形成良好品質。
參考文獻:
[1]杜亞亞.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和養成教育[J].西部素質教育,2016(12).
[2]王海燕.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注意力[J].學周刊,2016(35).
作者簡介:楊秀峰(1988-),男,漢族,甘肅省莊浪縣人,本科,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
(責任編輯?袁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