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娟
【摘要】感恩是一種情感與行為的存在,是人類情感發展的高級產物,也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幼兒階段的學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學前教育更是幼兒對認識世界、探索世界的啟蒙,因此在這一階段進行感恩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與價值。
【關鍵詞】學前教育;幼兒;感恩意識
一、尊重幼兒的個性特點
每一個階段的兒童都有著不一樣的特點,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就需要尊重幼兒的個性特點,展開個性化與針對性教育,才能使幼兒獲得成長。要想培育幼兒的感恩意識,就需要教師加強與家長之間的聯系,對幼兒有一個全面充分的了解。了解幼兒的興趣愛好、性格特征、心理特點等,然后充分利用各種活動與機會進行引導與指導。讓幼兒在模仿、借鑒與學習的過程中學會感恩,強化自身的感恩意識。再加上幼兒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只要在循序漸進的引導下,就會受到影響與感染。例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特點,飼養自己喜歡的動植物,讓幼兒參與到實際行動中。通過為動植物送去溫暖與關心,愛護這些動植物,體驗到付出、施恩的快樂,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幼兒形成感恩的心理。
二、利用幼兒的興趣點展開教育
幼兒階段的學生天性活潑好動,對故事、游戲等新鮮事物充滿了濃厚的興趣。教師就可以利用幼兒這一特點展開感恩教育。讓幼兒在故事與游戲活動中明白相應的道理,獲取相關知識,培育自身的感恩意識與心理品質。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通過圖片、聲樂、視頻、動畫演示等方式向幼兒呈現一些感恩的內容信息,讓幼兒形成良好的意識與習慣,懂得知恩圖報。例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諸葛亮報恩劉備之子劉禪”的故事,通過動畫演示的方式,讓幼兒了解諸葛亮對劉備的感恩之心,在其子劉嬋繼位后,寫下感人肺腑的《出師表》,全心全意輔佐劉禪。
三、通過對話互動加強訓練
幼兒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十分濃烈,對身邊的事物總是充滿了疑問。因此教師就可以加強與幼兒的對話互動,培養幼兒的感恩意識,強化幼兒的感恩意識。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幼兒園這一場所,將幼兒當作自己的朋友,與幼兒進行深入的、全面的、心靈與情感上的對話互動。其次,需要加強父母與幼兒之間的對話互動。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第一位教師,也是終身教師。因此作為父母,就要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要知恩圖報,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與照顧。還要與孩子進行充分的互動交流,加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聯結,給予品德與性格上的引導。最后,要鼓勵幼兒與幼兒之間加強互動交流。在實際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相應游戲活動的設計、活動主題的設計,讓幼兒學會與他人和平相處,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形成強烈的集體觀念,帶著感恩的心健康快樂地成長。
四、結合實際生活加強幼兒體驗
在學前教育中,要想培養幼兒的感恩意識,還要適當地結合實際生活,增強幼兒的體驗與感受,才能強化幼兒的感恩心理與行為。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幼兒參與各種感恩實踐活動,如植樹節去參與植樹活動;在母親節或者父親節送父母禮物等;在教師節送教師鮮花或者賀卡等;在寒暑假幫助孤寡老人以及孤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強化幼兒的體驗,培養幼兒的感恩心理。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學前教育中培養幼兒的感恩意識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與作用。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就需要教師尊重幼兒的個性特點;利用幼兒的興趣點展開教育;通過對話互動加強訓練;結合實際生活加強幼兒體驗。
參考文獻:
[1]劉淑英,馬麗花.學前教育中幼兒感恩意識的培養[J].林區教學,2017(7).
(責任編輯?袁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