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依琳
摘 要:“綠色經濟”發展理念在我國的興起,使得上市公司甚至是中小企業更加注重對社會責任的履行,企業自主提供社會責任報告數量開始井噴式增長。本文著重于收集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披露質量現狀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質量評價方法相關的研究文獻。總結我國當前社會責任報告的發展水平,提出了我國社會責任報告披露質量披露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并為今后的研究提出了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信息質量:文獻綜述
近年來,隨著我國企業經濟的迅猛增長,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成為衡量一個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因素。越來越多的代表和委員會成員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討論社會責任這一話題。從2014年“社會責任立法”的出現到2018年兩會正式提議設立“社會責任日”;從生態保護到扶貧,這些“聲音”越來越具體。但目前我國企業對社會責任報告的發布大多還停留在任務式階段。為了更直觀、全面地了解企業社會責任的實際情況,探索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質量的各種評價方法十分迫切。
一、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披露質量狀況
據統計,2018年公司發布社會責任報告2097家,其中上市公司1779家,占報告總數的84.8%。并且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發布的社會責任報告數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民營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數量首次占報告總數的50%以上。民營企業成為我國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的主力軍。然而,(王聰聰,2017)分析了民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現狀,發現民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如民營企業社會責任感不強、意識淡薄、經營過程屢次發生失信行為等。
在2018年發布的所有報告中,只有719份社會責任報告有外部評估或內部承諾。仍有65.7%的社會責任報告沒有任何外部評估或內部承諾,從側面證明大多數企業提供的社會責任報告的可靠性有待提高。針對這種情況,國內許多學者對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質量狀況進行了調查分析。例如,(蔣玉明和鄭瑩,2015)將2009~2013年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的上市公司進行研究,發現樣本公司在披露信息的意圖、時間、層次和模仿對象方面表現趨同特征,且存在明顯的羊群效應。(張曉英等)以2009~2014年我國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為樣本發現,媒體監督的強度與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水平成正比,我國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差異較大,社會責任報告總體水平較低。
總體來說,找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各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建立了標準化規范社會責任報告質量評價體系,規范我國社會責任報告尤為重要。因此文章將著重整理近年來我國學者對社會責任報告的評價體系的不同見解,以期能為之后形成統一的評價標準提供參考。
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質量評價方法
目前,國外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評估體系相對成熟,國際公認的社會責任報告標準如下。
ISO14000:企業環境管理體系,結合了許多發達國家在環境管理方面的經驗,是企業站在社會公眾的角度對本身提出的環境管理要求。
AA1OOO:旨在幫助組織通過提高社會責任與倫理責任的會計、審計和報告質量來敦促企業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實現可持續發展。
CRI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從經濟、環境和社會三個角度出發,報告企業的業績,旨在向利益相關團體披露企業用以管理和改善經濟、環境和社會業績的行動。
SA8000:宗旨是確保供應商所供應的產品,皆符合社會責任標準的要求。
與此同時,國內許多學者也對社會責任報告的質量評價進行了一系列研究。早期,(宋獻忠,2007)利用多維框架評估了我國上市公司會計年度報告中披露的社會責任信息。然而,該評估僅對收集的信息進行了捕述性分析,并未進行定量研究。(龔明曉等,2009)綜合社會責任報告審查標準(AA1OOO)和G3相關內容后,構建出3R評價體系,為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決策價值評估的實證研究提供了實踐框架。(張川等,2011)以物流企業為例,初步構建了我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李正,2012)根據CSR信息的不同用戶,設定了CSR報告的三個約束條件,四個主要質量特征和十一個二級信息質量特征。(尹開國等人,2013)提出了一個基于相關性,可靠性,可比性,清晰度和完整性五個指標的質量評估標準體系。(齊麗云等人,2016)研究采用專家評分法和熵權法對2009~2014年交通行業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報告進行分析和評價。結果顯示,超過80%的報告被評為不合格,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質量迫切需要得到提升。(劉婉立、宋一凡,2017)構建了涵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目標和社會責任信息的質量特征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質量評估體系,包括完整性、可靠性、可比性、二分性、可讀性5個一級指標以及15個二級指標。
三、研究述評與展望
通過對上述文獻的分析和梳理,發現現有文獻存在以下三個不足。
1.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最重要的是規范內容和評估體系。但是現有的文獻中每個學者的研究都有自己的側重點,社會責任報告的評價沒有統一的標準。今后可從眾多學者提出的指標中加以提煉,找出指標的共性與不同之處,形成了符合我國企業要求,完整統一的社會責任報告的質量評價體系。
2.實證研究的數量很多,但研究內容和范圍較局限。今后可以從多個角度來評判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質量,如考慮政治、社會影響的角度來看待報告的可靠性。
3.研究的各個方面都表明,我國社會責任報告信息披露的質量不佳,主要表現在報告所披露的信息質量和真實性上。形式主義問題嚴重,公眾無法從報告中了解社會責任的實際執行情況。如何引導企業真正披露社會責任報告,將成為未來社會責任報告研究的重點。
參考文獻:
[1]王聰聰.我國民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現狀分析[J].納稅,2017(29):154-155.
[2]蔣堯明,鄭瑩.“羊群效應”影響下的上市公司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同形性研究[J].當代財經,2015(12):109-117.
[3]張曉盈,楊榛,鐘錦文.媒體監督與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基于重污染行業的經驗數據[J].財會月刊,2017(27):9-14.
[4] Abbott J G,Thurstone F L.Acoustic speckle: Theory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J].Ultrason Imaging, 1979,1(4):303-324.
[5] Trotman K.T.,Bradley C.W. Associations BetweenSocial Responsihility Disclos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mpa-nies[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Society, 1981(6).
[6]宋獻中,龔明曉.社會責任信息的質量與決策價值評價[J].會計研究,2007(2).
[7]張川,林玲,甘甜.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質量評價[J].財會月刊,2011(5).
[8]李正.企業社會責任信息質量特征體系研究[J].東北大學學報,2012(3).
[9]尹開國,劉小芹,李暉明.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質量評價觀及質量標準構建[J].會計之友,2013:57-61.
[10]齊麗云,張碧波,李騰飛.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質量評價研究[J].科研管理,2016,37(SI):644-651.
[11]劉婉立,宋一凡.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質量評價體系構建[J].商業會計,2017( 4):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