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崢
核心素養與語文朗讀教學
核心素養與朗讀教學的關系 核心素養是學生掌握適應未來社會變化發展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隨著近些年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已逐漸落實在各階段教育教學活動中,指導教師的具體教學工作,影響課標修訂、課程建設及教學評價。
朗讀教學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是核心素養教育理念下小學生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教學本應當有著重要地位,因它在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課堂教學質量方面,以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上,都有著積極而關鍵的作用。然而在實際的語文課堂中,部分教師只注重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忽略了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缺乏積極主動性,沒能掌握正確的朗讀方法,也沒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進一步影響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核心素養下朗讀教學的意義 在當下注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大環境中,小學語文朗讀教學要以《新課程標準》為綱,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和綜合素養,進而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讓朗讀教學時時刻刻陪伴在孩子左右,成為他們探索語文路途中的伙伴,打開文學大門的鑰匙,它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以及語文學科素養的重要途徑。
以往傳統課堂上朗讀教學通常以集體誦讀、自由朗讀等形式予以體現,這些都大大壓縮了朗讀的時間。它們雖然也能說教師完成了朗讀教學任務,但是不能保證其他同學朗讀過程中不“渾水摸魚”,這樣一來,不僅無法通過朗讀了解文章大意,還不能通過朗讀累積好詞好句,提升自身語感及文學感悟力,影響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育成效。
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
我立足新課改背景,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關注朗讀教學,貫徹在平常的每一堂語文課中。努力讓課堂內外傳遍瑯瑯書聲,使學生通過朗讀掌握文學的知識,提升語感、表達能力等核心素養,讓課堂中的朗讀教學既有效又有趣。這樣一來,激發學生朗讀興趣,重點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實現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目標。
創設情境,讀中感悟 通過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和文學審美品位。語言是通過具體的文字形象展現思想、文化,抒發情感的一種方式。
在核心素養理念的引導下,我積極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通過課文朗讀感悟文學的美感,開發學生的語文想象力,達到活躍學生語文思維、激發學生語文朗讀興趣的目的。
充分感悟,再讀共情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必須立足于教材內容,利用教材中的優秀文章,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教會學生掌握正確的朗讀方法。
教師在講授課文時,要避免陷入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中,應當注重引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在課文誦讀中運用適合的語文學習方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熟讀成誦,讀中積累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部編版教材在教學目標上安排了一些要求學生背誦的任務,引導學生充分理解經典的作家作品,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在我的課堂中,每當面對要求學生背誦的課文時,我試著避免使用傳統的死記硬背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因為這樣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背誦成為流于形式的教學任務。在安排背誦課文的任務時,我注重讓學生在深刻理解文章內涵的基礎上,整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為學生梳理出其語言美、情感美的地方,這樣一來,學生在課文背誦的時候進一步感悟了課文價值。例如,小學六年級上冊《草原》這篇課文,文章用大量華麗的辭藻描述了草原的美景,還應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豐富文章內容。在進行課文教學時,我重點幫助學生梳理課文脈絡,歸納出草原的特點,分析作者應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促使學生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與框架。通過對文章框架結構的整體把握,提升了語言的情感與節奏,學生在進行課文背誦時,能更加高效,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提高語文綜合能力。
課外延伸,以讀促“讀”?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要充分利用教材內容,通過引入各類教學資源的方式,幫助學生通過課堂教學,掌握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最終要落實在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提升學生核心素養上。根據新課標教學要求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目標,教師要利用各種教學手段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通過延伸、補充語文教材的方式擴大學生知識面。可以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為學生推薦一些適合其發展的課外閱讀篇目,鼓勵學生對優秀經典文章進行朗讀,引導學生掌握高效的閱讀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讀書心有境,入境始為親。”我希望在我的語文課堂中,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氛圍,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開展朗讀。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在課堂教學中貫徹素質教育理念,通過積極創新課堂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朗讀興趣,才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環節中,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北京市崇文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