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順波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占著主導的作用,他們引導著學生,所以必須首先對文本進行細讀,從而獲得對文本的正確、細微、深入的感受,然后再引導學生對文本的正確理解。所以說只有從文本細讀入手,真切體驗學生學習語文的感受和路徑,才能夠真正內化“以學為主”的理念,從而更高質高效地開展日常語文課堂教學。
對教材進行正確定位
國外的許多語文教材,在“教學化”方面做得相當成功,他們的很多教材都做到了“使教師無需備課”。不過,無論多么教學化的教材,教材內容都和教學內容不一樣,更不會自動轉化為教學內容。語文教學內容,主要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在教學的實踐中呈現的種種材料。它包括在教學中對現成教材內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師對既定教材內容的處理、加工、改變乃至增刪、更換;包括對課程內容的執行,也包括在課程實施中教師對課程內容的創生。所以說對教材進行準確的定位是開展教學的第一前提,尤其對于語文這一特殊的學科。
深入挖掘文本內涵
文本內涵主要是指文章中所蘊含的種種情懷,某種精神等等。深入文本內容,可以體會文章中作者通過文字所表達出來的深意,更是學生理解課文、內化情感并受到審美熏陶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教材研讀的過程中,深入挖掘文本內涵是不可缺少的環節。
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這個童話故事家喻戶曉,但是對于這一類文本,很多教師對文本內涵表示不解。如果從文本細讀的角度去重讀安徒生的這一杰作,會重新理解這樣的老作品不斷在現今出現也并不難理解。安徒生是以自己的親身感受,借助想象能力,寫下了《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凄美動人的童話。當時的丹麥也正處于封建王朝的統治之下,像安徒生以及賣火柴的小女孩這樣貧困的生活的人民大有所在。安徒生的這篇童話既真實地描繪了窮苦人民的悲慘生活,又充滿著對美好生活的幻想。整篇作品充滿著作者對不幸的窮人的深切同情,以及對貧富不均的社會的哀怨。同時,作品又透露出作者因找不到擺脫不幸的道路而只能以傷感的眼光看待世界,并寄希望于上帝引導人們走向幸福的想法。所以,故事的結尾又一再強調小女孩死時“嘴上帶著微笑”。安徒生用宗教的理想闡述了他悲天憫人的偉大情懷。
今天的我們閱讀《賣火柴的小女孩》,擁有著當代社會的意義??梢宰屛覀儤淞ω毨д邔θ鮿萑后w的同情心。讓那一些幸福的孩子不忘這個世界上還有不少貧困者,如果我們能自己節儉給貧困者以幫助,整個社會將更加和諧美好。對于那些比較貧困的孩子讀來的意義是什么呢?就是像小女孩一樣不忘對幸福的追求和向往。對于生長在貧困地區、貧困家庭的孩子來說,生活雖然困窘,卻不能失去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只要心中有向往和追求,并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努力就能把它們變為現實,在當今的中國并不是什么虛幻的夢。
關注文章寫作特色
一篇文章總有著不同于其他文章的特色文字組織結構,細讀文本,從細節上,更從整體上,挖掘作者作品中與眾不同的部分。
細節描寫是文章中關于細小環節或情節所進行的描寫,有的看似閑筆或贅筆,實際上往往體現著作者的精雕細琢。一篇文章,恰到好處地運用細節描寫,能起到烘托環境氣氛、刻畫人物性格、揭示主題思想的作用。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收錄于八年級語文課文,但被許多小學語文教師作為補充閱讀的篇章引入到小學語文課堂。作者在文章中對父親的細致入微的形象勾畫,飽含了作者最為真摯隱秘的情感,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是讓所有讀者都難以忘懷的背影,那個為兒子攀爬月臺買橘子的背影。在這一段文字中,作者先是著筆于父親的衣著,寫出了父親衣著樸素,生活儉樸,從而透過這個背影的主人當時家境的貧寒。一路走來,兒子與父親回家奔喪,同回南京,車站送行,直到此時,父親的外貌才第一次出現,似乎這一路走來,兒子才第一次認真地看了父親,不僅看到了父親的背影,還看到了父親的蒼老,看到了父親那一連串動作下的深愛。
文本是需要細讀的,文本中的細節更是需要細讀。傾注情感去賞析文本的細節描寫,用心去揣摩作者筆下的人與物,去感知他們生活的世界,去貼近他們的心靈深處,才能貼近作者本身,貼近作者所要呈現的作品的本意。
品味文章語言特點
語言具有整體性和綜合性,“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揣摩語言需要聯系一定的語言環境,需要聯系上下文進行理解、感受。王尚文先生說過:“語文意識就是要關注言語本身的物質存在,就是要認真聽聽它的聲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體溫,把它擺在它和整體的關系之中,擺在它和語境的關系之中反復審視、掂量、咀嚼、玩味,從這里出發走上正確的語文學習之路?!?/p>
總而言之,準確把握教學定位,深入挖掘文本內涵,重點關注寫作特色,細致品味語言特點,從而深刻對文本本身的理解,并最終服務于課堂教學。將文本細讀作為課堂教學的必備的前期工作內容之一,一定會實現語文教學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濱河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