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
我從教20余年,擔任小學六年級班主任近14載。在教學工作中,我常常面對這樣的狀況:同在一個班級,有的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發展,學習效果和學習成績都很好,而有的學生卻是思想意識模糊,志向不明,學習效果較差或很差。產生這種差異與學生的個人習慣密切相關。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那么,小學畢業年級的學生應該養成哪些習慣呢?
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
首先,良好的生活習慣是自理、自立的基礎,在“小初交界”的六年級要積極培養學生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現在的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自理能力較差,個人衛生情況一塌糊涂。這就需要教師針對學生的衛生習慣進行適時培養。對此,我在班級開展了“個人衛生評比”活動,每周評選出個人衛生最好的個人和小組。通過活動的開展,班里的幾位“臟學生”的個人衛生習慣正在日益變好,個人衛生情況本就較好的學生更是勇爭“第一名”。
其次,養成愛勞動的習慣。我們要求學生在家里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如洗碗、掃地、整理房間等;在學校里,要求學生以自愿報名的方式對班級里的工作進行承包管理,窗、地、桌、教學用具等都有專人管理。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首先,培養學生專心聽講的習慣。一是課堂上,要求學生認真傾聽教師的點撥和指引,感悟新知識的生長點,明確課時核心概念、計算法則等。二是要求學生認真地傾聽其他同學的分享,對他人的講述、展示能做出評價和必要的補充。
其次,培養學生認真作業的習慣。以我執教的班級(2019屆)為例,針對學生認真完成作業習慣的培養,我的宗旨是:時間及時、態度認真、思維獨立,做法是引導學生認識到早點完成作業,就可以有更多可支配的“自主時間”。

培養學生良好的文明習慣
10-12歲是一個人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為此我在開學初,積極響應校區開展的“自我管理,做文明學生”的家校評比月德育主題活動,對學生的文明習慣養成進行了積極引導。一是要求學生做到語言文明,日常會用“您”“請”“謝謝”“不客氣”“對不起”“再見”等用語。二是要求學生“行為美”,做到右行禮讓、回答問題起立等。此外,結合校區開展的德育活動,我積極引導學生懂得自己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養育,在“感恩節”當天進行“算算親情賬,感知父母恩”主題教育活動,讓學生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通過“回家為父母做件事”的德育作業,指導學生在家庭生活方面做到關心、體貼父母。
培養學生系統閱讀的習慣
實踐證明,要想獲得真正的“成長”,就要具備系統閱讀的習慣。如果不能理清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內容、段落結構等諸多要素,僅僅是走馬觀花,囫圇吞棗,那結果就是既浪費時間,對學習也無益處。基于此,我一直都很重視學生的“早讀”,并以此為契機幫助學生積累好詞、好句。同時,每天的班級管理時段,我會再抽出20分鐘的時間和學生一起閱讀,并適時分享閱讀心得。以我現在執教的班級為例,通過系統的訓練,學期末班級里共有5位學生能夠流利地復述語文書中的28篇課文和“課后選讀”。
可見,系統閱讀的習慣得養成是提高學生表達能力和語文知識積累的有效途徑之一。
培養學生收集錯題的習慣
如果能夠不在同一問題上反復出錯,就是最好的進步。對此,我一直倡導學生積累自己在“目標”和“單元檢測卷”中出現的錯題,并適時交流回顧。實踐證明,能夠養成收集錯題習慣的學生,最終的考試成績也很優異。
小學六年級班主任的管理和教學工作,讓我深深地感受到小學畢業年級是每個人發展歷程中的一個轉折點,也是一個人的基礎素質形成的開始階段。良好習慣的養成對于形成和完善學生個性、學生今后的品行修養及學習成就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作者單位:北京市朝陽區安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