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海波
不同的學科有著不同的美學價值,要領會學科的魅力與內涵,可以從外在形式之美入手,逐漸深入,最終感受其內在的思想美。語文學科就是以漢字作為外在形式——通過不同漢字的組合形成的句子、篇章,是外在的美。潛入文本,認真思考后才能體會到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是內在的美。“美思教學法”就是通過外部美的觀察和內部美的思考,讓學生從外到內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寫作方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更加透徹地理解、體會、感悟文章。
從教學手段上來看,“美思教學法”就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合理運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手段,通過引導、激發,讓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真切的體驗,從而真正意義上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本文,筆者將以“美思教學法”的理念為核心,從觀察外在美和思考內在美兩個方面,進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探究。
外在美的體驗
語文教師的語言美 教師的語言表達貫穿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文章的內容和教學的內容都要通過教師的語言來傳達。“美思教學法”的外在美體驗,首先就是教師的語言美。教師用優美、生動、抑揚頓挫的語言進行表達,可以把學生帶入具體形象的情境中,讓學生對文本的美有初步的感受。語文教師的語言表達,基本的要求是清晰精準,有示范性,更高的要求是優雅動人,有感染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有美的享受。
筆者在教學散文《濟南的冬天》時,是這樣導入的:“欣賞老舍筆下濟南冬天的美景,老師腦海中有了這樣的畫面:銀裝素裹的小城,面色紅潤的人們,天空中翱翔的雀鳥,忽然飄下的紛紛揚揚的殘雪,還有孩子們回蕩悠長的笑聲。濟南的冬天,給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注意重音和停連,在朗讀中感受濟南冬天的美。”
筆者的學生,沒有去過濟南,但是筆者用散文詩式的語言向學生展示了文中的某些詩意的畫面,營造了課堂氛圍。在隨后的閱讀過程中,學生會潛意識地按照這種心理暗示來仔細地品味文章中的修辭、描寫和表達方法。
此外,教師在朗讀中做好示范,學生就更容易感受到文章語言的美妙之處。
教學朱自清的《春》這一篇文章時,筆者給學生進行了示范朗讀,其中一處是這樣處理的:
同學們,我們在朗讀“樹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這個句子的時候,可以這樣來處理重音和停連。
在“樹葉兒”和“小草”后面稍作停頓,把“發亮”“逼你的眼”這幾個字,加大音量、加強音勢,尤其是一個“亮”字,一個“逼”字。
因為“樹葉兒”“小草”,是句子的主語,稍作停頓,引起讀者的注意,“發亮”“逼你的眼”,表示特點。這樣處理朗讀后,更容易感受到樹葉和小草顏色明亮的特點,也更直觀地體會到亮的程度。這里的亮,不是刺眼,而是耀眼,亮得引人注目,亮到你不得不看,這種明亮從眼前一直亮到心里,讓人聯想到在春雨滋潤下,草木更新,生機蓬勃的畫面,這是作者當時欣喜之情的反照。
示范朗讀,把文字轉化為聲音,感動了學生,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思維導圖的結構美 形成畫面感需要個人的想象與理解,這與學生的知識積淀及心理素養有著密切的關系,針對初中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筆者在教學中喜歡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對文章內容進行梳理,便于學生理解。
以《濟南的冬天》一文為例,在教學中,筆者采用了表格的形式為學生清晰梳理文章的內容。文章開頭作者用對比的手法對濟南的冬天進行了描述,據此,筆者與學生一起繪制了以下思維導圖:

展示思維導圖,體會對比手法的妙處,通過這種形式,可以讓學生更直觀、更清晰地感受到濟南冬天的氣候特點: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
再比如在教學《太空一日》的時候,利用思維導圖,瀏覽課文,篩選關鍵字詞,這樣就能根據行文思路,理清文章內容,了解關鍵信息,快速感受到航天員楊利偉第一次天空飛行時的真實經歷。
筆者以為,思維導圖的繪制要避免字句冗長,版面花哨,應該用最簡練的文字和飽和的顏色搭配,文字才是思維導圖最重要的內容。
輔助課件的畫面美 文章所描述的內容,并不是每個學生都有過實際的生活經歷的,某些事物僅用文字描述,學生難以理解其中的意思,更不用說去體會文章的美了。教師可以借助圖片或視頻,給學生更加形象直觀的感知。
例如《紫藤蘿瀑布》一文,宗璞描寫紫藤蘿盛開的畫面,美麗壯觀,但是很多學生都無法真正感知。在教學中,筆者借助圖片,加入配樂,制作了一段藤蘿花盛開的短視頻,這種圖文結合的表現形式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紫藤蘿盛開時的壯美,也更容易體會紫藤蘿怒放的生命給作者帶來的強烈震撼。
接下來教師順勢引導:“同學們,紫藤蘿盛開,非常美麗,作者很喜歡,請大家仔細閱讀課文并思考:作者喜歡紫藤蘿的哪些方面?為什么喜歡?”
通過這種圖文并茂的展示方式,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也為學生發現文章的美提供不一樣的思考角度。當然,語文課還是應該以語言的品味為主,圖片音樂只是一種輔助手段,僅是在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時候,給予的適當幫助。
內在美的思考
小組討論,交流碰撞——發現美??學生是課堂的主角,教師是引導者。如何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最好的方式是讓學生把思考的過程和思考的結果展示出來。這樣,既增強了學生的表達欲望,也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深度。
以《昆明的雨》一文為例。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布置了一個學習任務:“請同學們欣賞昆明雨季中的美景、美食、美人、美事,找出值得品味的句子或段落,并分析它美在何處,因何而美。”
學生自主閱讀,進行批注,然后教師組織四人小組討論,進行閱讀分享,并以小組為單位,推薦學生全班展示閱讀成果。筆者觀察學生的討論情況,并適時給予指導,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在展示過程中,學生的表現非常出色:
同學A:“我們喜歡文章第四自然段,對昆明雨季景物的描寫,‘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這三個詞語直接點出了雨季的特點。昆明的雨季,一點也不壓抑,而且充滿情感味。有了雨水,昆明的雨季就顯得非常滋潤。這段文字中,出現最多的一個字是“的”,朗讀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把“的”字拖長,感覺就是汪曾祺在跟我們聊天,非常親切。”
同學B:“我喜歡文章中賣楊梅的女孩,還有寡婦和養女。賣楊梅的女孩穿著靚麗,聲音甜美,那是外在的美。而這里的房東和養女,卻是內在的精神之美。括號中‘是一個五十多歲的寡婦’,這里是補充說明,本來寡婦和養女是沒有血緣關系的,身世凄涼,令人同情的,但是這里卻感受不到她們身上的愁怨。‘每天摘下來好些,拿到花市上去賣’,他們雖然家境一般,但是非常的勤勞,而賣花營生是非常有情調的美事;‘怕房客們亂摘她的花’和‘送來一個七寸盤子,擺得滿滿的緬桂花’看似矛盾,前一句好像是說她們小氣,后一句卻是在說她們的熱情大方。其實前后并不矛盾。‘怕亂摘’與‘怕摘’不一樣,摘來送人可以,但不能亂摘糟蹋。昆明四季如春,鮮花到處都有,對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緬桂花尚且如此珍愛,可見這對母女是真的愛花、惜花,勤勞、善良”。
……
學生的這些分享都是在深入閱讀文章、小組討論之后才有的感悟,筆者通過組織學習活動,有效引導,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帶著閱讀所得交流。這不僅可以極大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思考力,還能以此讓學生對作家有更加深入地了解,激發學生課外閱讀汪曾祺散文的興趣。
情境設計,注重體驗——感悟美??注重情境設計,把學到的語文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讓書本的知識變活,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文章所蘊含的美。
同樣以《昆明的雨》為例,通過扮演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來還原作者筆下的情景,學生進入到相應的情境中體驗,進而理解作者的情感。“賣楊梅的苗族女孩子……坐在人家階石一角,不時吆喝一聲:‘賣楊梅——’聲音嬌嬌的……”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請一位學生模仿賣楊梅的苗族女孩,嬌滴滴地吆喝一聲“賣楊梅——”,真切體會作者筆下賣楊梅的姑娘俏麗、甜美的形象,理解作者對昆明雨季的喜愛與懷念之情。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布置課前預習作業,尋找相關資料,輔助圖片資料,進行模仿展示。
這樣的方法,在名著閱讀教學中尤其適合,學生閱讀之后,以小組為單位,自主設計相關情節,扮演名著中的人物,表演的學生在體驗中思考,沒有表演的學生在欣賞中思考,真正讓學生在體驗中思考,感悟作品的內在美。
有效檢測,合理評價——探究美??本文強調的是基于“美思教學法”的閱讀教學,因此教學的各個環節,要以文章的美作為主線,以此來引發學生的思考與探究,在思考和探究的過程中,體會并思考文章的內在之美。筆者認為,閱讀教學要注重課前回顧檢測和課后評價檢測,這樣能促使學生深入思考。
新課學習前,要進行回顧。因為統編語文教材采用“雙線組織單元結構”,即“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兩條線。所以課前回顧就顯得尤為重要,新知識的學習是建立在掌握舊知識的基礎之上的。例如《中國石拱橋》和《蘇州園林》兩篇文章是相連的,學習《蘇州園林》前,應該適當回顧《中國石拱橋》的相關內容以及說明文的相關知識,以便學生能夠體會中國橋梁藝術、園林藝術的美,以及說明文文體的美。
學習《蘇州園林》,教師可以這樣導入:“中國的橋梁體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回顧上節課內容,我們又一次被中國石拱橋的魅力感動,接下來,我們運用閱讀說明文的方法,從文字中來感受蘇州園林的魅力。”
課文學完后,要進行有效的評價檢測。教師要針對實際的教學內容,設計適切檢測內容。檢測的重點,應該是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感悟和理解,評價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學習《我的叔叔于勒》后,筆者用了這樣的檢測題目:你是如何理解文章的主題的?請結合內容具體說說。學習了《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與《未選擇的路》以后,筆者是這樣檢測的:你認為這兩首詩歌的情感表達方式有何不同?你更喜歡哪種?為什么?
有效檢測,合理評價,以便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走向美的深處。
利用“美思教學法”進行閱讀教學,可以讓學生在閱讀文章的基礎上,感受體會,深入理解,發現美,感悟美,值得我們深入的研究和應用。同時,在采用“美思教學法”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緊扣教學目標,以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義橋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