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亮
文章編號: 1005-2690(2019)12-0033-01 ? ? ? 中圖分類號: S511 ? ? ? 文獻標志碼: B
摘 ? 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越來越快,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和人口轉移等情況日益明顯,因此,對水稻機械化生產技術有著迫切的需求。培育適合機插秧的水稻幼苗、保障栽種質量,是確保機插秧技術穩定發展的前提。從雜交水稻的播種順序著手,研究雜交水稻的機插育秧技術,希望為有關專業人士帶來一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雜交水稻;機插育秧;技術
1 ? 播種前期準備
1.1 ? 挑選合適的苗床土
使用機插育秧,不能選擇當季已經施肥,且土壤中含有除草劑等成分的油菜田、麥田或荒土地,應當挑選耕翻曬垡過的干土或是耕作熟化的旱土,且需要使用拖拉機進行反復耕犁,至少2次以上,直到表土過篩后的土徑在5 mm以下。對土壤要求較高,需要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透氣性,土質疏松,具有較強的保水力,土壤肥沃度合適,土壤pH值5.5左右最為適宜[1]。
1.2 ? 準備營養土
在播種前,過篩土和專用壯秧劑的混合比例約為100∶1,在苗床周圍留蓋膜待用,同時需要備足蓋種土。
1.3 ? 準備秧板
秧板一般要求寬度130 dm,溝深1.5 dm,溝寬3 dm。樣板周圍的圍溝保持在深度2 dm、寬度3 dm的大小。對板面有4個標準,即不陷腳、板面平整、溝邊垂直且無任何雜物。
1.4 ? 準備其他材料和秧盤
對于秧盤的準備,比例一般在1 900張/500 m2左右。然后準備無紡布或農膜,目前常備的是幾卷寬度17 dm的無紡布。
2 ? 精細化播種
2.1 ? 確定播種日期
對于目前大部分水稻種植來看,需要月平均氣溫至少有12 ℃才可進行水稻的播種。因此,一般選擇在5—6月份進行機插最為適宜。秧苗的高度一般在16~21 cm才適宜移植,確保種植秧田已做好耕犁等工作。
2.2 ? 秧種的處理
對秧種的處理包括兩方面,即曬種和浸種。首先是曬種,主要是為了增加種子的發芽率和整齊度,此過程需要1~2 d的時間,以此來結束秧種的休眠,提高種子的活力和吸水能力,加強種子表皮的通透性。其次是浸種,主要是為了去除水稻種子中帶來的病害問題,包括稻瘟病、百葉枯病、惡苗病及稻曲病等。需要使用使百克或惡線清勾兌50 ℃的水進行浸種,一般需要1.5 d。最后用清水將種子清洗后晾干,等待播種。
2.3 ? 確定種量
根據種子的品種和粒重等來確定種量,對于單季雜交稻來說,軟盤雜交稻保持在120 g左右。
2.4 ? 鋪盤土
鋪盤土的盤一般選擇軟盤。軟盤準備30張,全部整齊排放,軟盤之間不留空隙,確保軟盤沒有翹角和翹邊的現象出現。軟盤內均勻鋪設2 dm的營養土,不宜過多也不宜過少,保證機插工作的順利進行。鋪設營養土時可利用木制板或瓦工刮板等工具將營養土鋪平。
2.5 ? 播種
鋪盤土完成后,將軟盤中的營養土用水澆透,再進行播種工作,需要分3次進行,做到均勻撒播。
2.6 ? 蓋土
蓋土時需要注意將種子全部覆蓋,蓋土厚度保持在0.4 cm,不宜過薄也不宜過厚。蓋土完成后,需要使盤表面的干土在10 min內自然吸收水分,不可人為對表層土灑水,容易發生出苗率降低的情況。
3 ? 管理
3.1 ? 煉苗
待膜內秧苗明顯長到葉心1 cm多高時,在傍晚可將膜揭開煉苗。每天保證一定時間的煉苗,確保盤土濕潤度。待秧苗長到3葉后,主要進行管控的工作,確保盤土不發白。
3.2 ? 澆水
在秧苗發育的整個時期,要注意對苗土水分的管理控制,在育苗前期注意苗土不發白,育苗后期做到秧苗頂尖帶露珠,在移苗前的4 d左右進行控水練苗。
3.3 ? 嫁肥
這項工作在移植的4 d前進行,肥料主要使用尿素。
3.4 ? 防病
在秧苗葉心分離后,及時按照說明書用移栽靈噴苗,防止秧苗出現立枯病。
4 ? 栽前準備
栽前準備工作分為幾個階段。首先確定秧苗符合移栽標準,秧苗高度需達到10 cm以上,秧苗栽種時間在18 d左右,葉片有3片及以上,這類秧苗才符合移栽標準。然后是機插調試,利用機插需要調控好機插行距,一般確定在3 dm,雜交水稻的間距在17 cm[2]。
綜上所述,雜交水稻機插育秧技術在我國的推廣越來越有效,更多農民在移栽時選擇機插育秧。因此,研究和發展機插育秧技術是時代需要,是促進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農業技術。
參考文獻:
[ 1 ] 宣德華,趙佩新.雜交水稻機插育種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8(19):85.
[ 2 ] 新華網.雜交水稻機插秧栽培技術獲突破[J].農村百事通,2019,67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