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華 趙酉利 廉滋愛
摘要:通過品管圈活動,運用質量管理工具,改善標本采集流程,降低標本采集不合格發生率,得出結論:通過品管圈活動可有效降低標本采集不合格發生率。
關鍵詞:品管圈;降低;標本采集;不合格;
品管圈是質量改善手法其中之一,是由單位內同事約5-12人共同組成,其方式是由單位內同事自動自發,共同探究單位內問題,運用品管圈手法,找出對策,解決單位問題[1]。標本采集是重要的基礎護理操作項目,檢驗的結果直接影響醫生對病人病情的治療,希望通過品管圈活動能排除由于標本采集不合格而造成的檢驗誤差,為醫生診斷提供正確的依據,減輕患者的痛苦,從而提高患者的滿意度,降低醫療成本。為此,將降低標本采集不合格發生率作為品管圈活動主題,達到護理工作質量持續改進的目的。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制定查檢表,對2017年11-12月的612例標本采集進行查檢,不合格標本25例,不合格發生率為4.09%,其中抗凝標本11例,尿常規8例,便常規2例,細菌培養1例,血沉1例,血氣分析1例,其他1例。通過品管圈活動,對這一狀況進行改善,對比活動前后標本采集不合格發生率。
1.2方法
1.2.1定義主題:本期品管圈活動所指標本是指經物理、化學及生物學實驗檢驗,為判斷病人有無異常提供依據所采集的人體的小部分血液、體液、分泌物等。標本不合格是指因采集標本不準確、不及時以及不符合檢驗要求而影響檢驗結果,從而不能為醫生判斷病情提供依據的現象。標本采集不合格發生率是指同一時間段標本不合格例數所占同一時間段內所有采集標本例數的比例。
1.2.2現況調查:自制查檢表,對2017年11-12月的612例標本采集進行查檢,其中不合格例數為25例,標本采集不合格發生率為4.09%,將查檢數據匯總,匯制出改善前的柏拉圖,依據二八原則,找出影響標本采集不合格發生率的主要因素是抗凝標本采集不合格、尿常規標本采集不合格。導致抗凝標本不合格的原因有標本凝固、血量過少、留取不及時、條形碼不正確,依據二八原則,確定標本凝固是主要原因;導致尿常規標本不合格的原因有留取不及時、尿量過少、條形碼不正確,同樣依據二八原則,確定標本留取不及時是主要原因。根據查檢情況將改善抗凝標本凝固及尿常規標本留取不及時列為品管圈活動改善的重點問題。
1.2.3設定目標:改善前標本采集不合格發生率為4.09%,根據目標值計算公式[現況值 -(現況值×累計百分比×圈能力)],將目標值設定為1.76%。
1.2.4解析:通過特性要因分析,針對抗凝標本凝固、尿常規標本留取不及時,從護士、患者、管理、用物、環境等方面對問題進行了分析,找出了影響問題的未端因素,對這些未端因素進行分析,通過護士評分找出了需要驗證的十條要因。采用查閱文獻、現場征詢、跟蹤檢查的方法對這十條要因進行驗證,依據二八法則,找出六條真因,分別是未制定標本采集流程、培訓不到位、采血順序不正確、采血量多于標準、宣教工具單一、患者不了解相關知識。
1.2.5對策擬定:對策擬定采用頭腦風暴的方法,通過可行性、經濟性、圈能力進行評分,依據二八法則,篩選出三類八條對策予以實施。針對未制定操作流程、采集順序不正確提出5條對策選出4條對策合二為一;針對培訓不到位提出2條對策選出1條對策;針對宣教工具單一、患者不了解相關知識提出3條對策選出2條對策,分別為制定標本采集流程、調整血標本采集順序、外請檢驗科人員進行培訓并考核、制定尿常規標本留取宣教圖、完善健康教育手冊。
1.2.6對策實施:對策實施過程遵循PDCA的要求及5W1H的原則,①制定標本采集流程,調整標本采集順序,改善前多管采血注入順序隨意化,對策要求采血順序為第一管黃管、第二管血常規、依次為各類凝血管最后為黃管,血培養標本優先,對標本采集的過程進行細化,采集血標本時選用健側肢體,為了避免長時間使用止血帶使身體局部缺血、缺氧,導致血液成分及濃度發生改變,造成標本溶血,扎止血帶時間應<2min,在穿刺成功后即可放松止血帶[2]??鼓悩吮境槿『罅⒓搭嵉够靹?-7次。血液標本的放置時間會對血液化驗結果產生影響,放置的時間越長,影響越大[3],標本在科室內放置時間不能超過4h,如室內溫度過高過低時應在冰箱內冷藏保存。②請檢驗科人員對全體護士進行系統培訓,并對培訓知識進行了考核。③制定尿常規標本留取宣教圖,完善健康教育手冊,為患者發放尿標本收集工具宣教時使用宣教圖。
2效果
對2018年3-4月的410例標本采集進行查檢,不合格標本6例,其中尿常規2例,便常規2例,抗凝標本1例,血氣分析1例,標本采集不合格發生率由改善前的4.09%下降為1.46%,低于目標值1.76%,品管圈活動有效。
3討論
本次品管圈活動采用頭腦風暴法,全體圈員從上級政策、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四個方面進行評分,選定了降低標本采集不合格發生率為活動主題,活動中分工明確,制定的計劃可實施性強,現狀把握階段采用自行設計的現場調查表,調查資料客觀、真實,解析過程合理應用質量管理工具,準確找出了導致標本采集不合格的主要因素并制定查檢表,在實際工作中跟蹤檢查進行驗證,確定需要解決的真因,針對六條真因制定具體的、有針對性的、可操作的對策,通過一系列對策的實施,標本采集不合格發生率由改善前的4.09℅下降為改善后的1.46℅,低于目標值1.76%,降幅2.63℅,完善了標本采集流程,對采集環節進行了詳細的規劃,制定了尿常規留取宣教圖,補充到了健康教育手冊中,規范了護理行為,提高了護理質量,減輕了病人的痛苦。品管圈活動不僅改善了工作中存在的實際問題,而且提高了護理人員組織管理能力,活動組成員從QCC手法應用、活動參與度、協調溝通能力、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自信心等方面均有了明顯的提升,將工作中“要我做”的被動思想轉變為“我要做”的主動意識,提高了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協作性,靈活運用品管圈的手法,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參考文獻:
[1]趙維明. 品管圈在護理質量改進上的應用[M].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2015.
[2] 吳情,戴曉冬.思維導圖在降低住院患者靜脈血標本不合格率中的應用[J].醫藥高職教育與現代護理2018,1(3):154.2018年5月第1卷第3期
[3] 熊明珍,王志娟.聶穎俊.血標本放置時間對血液化驗結果的影響[J].醫療裝備2018,3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