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嬋
摘要:2005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對“核心素養”進行了界定,2016年中國發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報告,從中明確了中國學生適應未來發展應具備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我們進行新一輪的政治學科教學改革指明了新方向和新思路。本文結合教學實踐,總結了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政治教學策略。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要求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導向,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通過政治學科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傳統的政治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注重“知識的傳遞”,導致學生只是盛裝政治學科知識的容器,“知行”脫離,根本沒有達到政治學科教學的目的。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政治教學,通過情境創設等教學方法的應用,使學生在自主學習、親身體驗、合作探究中習得了政治學科知識,有利于他們“知行”統一。
一、使用案例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對于高中學生來講,有些政治學科的概念和術語或者規律還是比較抽象的,如果教師使用知識點講授的方式,常常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能促使他們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來。而在課堂導入環節使用案例教學法,把學生們關心的時政新聞、身邊熟悉的生活設計成教學案例,一定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集中他們的注意力,激起他們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興趣。
如在教授《經濟生活》中《多變的價格》這一課的內容時,對于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關系這一抽象的知識點,教師就可以使用案例教學法。有個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設計了這樣一個案例:同學們,我們都知道,最近某國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海嘯,導致該國精食的供給量極速下降低,在這種情況下,糧食的價格與銷售量之間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這樣的案例背景一下子就把關心這一時事的學生們的視線吸引到了課堂上來。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利用新聞報道來設計案例時,教師一定要對新聞內容進行有效的取舍,設計的案例一定要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有關,不能僅單純使用新聞報道,那種脫離教學內容的案例,只能讓教學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提高教學效果。此外,在使用案例導入時,還可以結合其它導入方法共同使用,如使用案例導入與表演導入相結合的方法,不僅可以直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可以使學生在自身體驗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
二、生活化的情境,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政治學科教學有時之所以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是因為教學脫離了學生的現實生活,學生們認為這些知識與自己無關,因此學習將演變成死記硬背應付考試。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在政治學科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如在教授《生活與消費》中《多彩的消費》一課時,有的教師從學生的實際生活選取教學素材創設了如下教學情境:有一個同學特別喜歡彈吉他,他想買一把吉它,可是它沒有足夠的錢?如果是你,你會把一周的零花錢攢起來買這把吉它嗎?在這一教學情境的引導下,學生們紛紛發言,有的表示會用這種方式買自己喜歡的吉它,有的表示不會用這種方式去買,等等。在學生們討論結束,教師便引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消費觀念。結合教材中的知識再讓學生來分析自己的消費觀念正確與否,學生們的積極性特別高。
三、合作探究學習,發展學生多種能力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質是進行教學方式的變革。在高中政治學科教學中,我們采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方法,通過創設有效的探究議題,讓學生們分小組進行合作探究性學習。一方面體現了學生作為學習者的主體地位,一方面在生生互動的過程中提高他們多方面的能力。
如在教授“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內容時,一位教師設計了“美國的經濟危機是如何產生的,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之間有著怎樣千絲萬縷的聯系”這樣一個議題,然后把全班同學分成小組展開論證,各小組間相互競爭,組內成員積極進行辯論。在小組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在積極發言中內化了對“通貨膨脹與通貨知識之間的關系”這一知識點的理解;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增強了與他人合作的意識以及競爭的意識,等等。此外,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教師也不是無事可做,而是要認真觀察各小組的討論過程,觀察學生在小組中的表現,在學生們合作探究遇到困難或者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時,教師要及時給予恰當的引導與幫助。
總而言之,基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高中政治學科教學,教師可以通過案例進行課堂導入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政治學科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通過創設合作探究的教學情境,發展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本文結合教學實踐,總結了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高中政治教學策略,為教育同仁開展相關研究提供了實證的借鑒和依據。
參考文獻:
[1]饒睿鑫.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政治學科教學策略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15):22-23.
[2]姜書野.淺談核心素養視野下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策略[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