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魁
摘要:數學教育是小學教育體系中最為重要的一門學科,由于其邏輯性、思維性較強,故在教學中指導教師應注重教學方法的創新與調整。本文從新課改后的兩種教學方法入手分析,結合實際教學案例詳細闡述了其教學方式與實際作用,另外,基于小學數學處于啟蒙的黃金時期,本文對如何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也作出詳細說明。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育;圖形幾何教學;多媒體教學
引言:
在小學教育課程體系中,數學作為主要科目,也成為學生的學習難點。從教學內容上劃分,數學可分為代數教學與幾何教學,其中幾何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使學生在面對幾何問題時能夠快速、準確的分析出解題思路?;诋敶虒W方法的不斷升級與新課改對教育產生的重要影響,指導教師應從多個方面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用以提高學生對幾何問題的理解水平,使小學數學的幾何知識不再枯燥,而變得更加生動起來。
一、“多媒體教學法”化抽象為生動
隨著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多媒體教學器材已經進入小學課堂,如投影儀、電子白板、教學電腦等,都是常見的電子教學設備。相較于傳統模式教學,多媒體教學能夠有效的彌補傳統模式教學的弊端。所謂傳統模式教學的弊端,通俗的來講,以往的傳統模式教學一般以教師黑板板書為課堂主要形式,而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形態,且學生的學習動力來自于指導教師的監督與管理,通常自主學習性較低,即便有,也多數是“三分鐘熱度”,大部分學生難以對數學學習產生長久的興趣,這些都是來自于傳統模式的教學弊端。一味的“填鴨式”教學,會使學生在壓迫感之下不堪重負,甚至對學習產生厭煩心理,這對數學教學是極為不利的。數學作為一門邏輯感較強的學科,其魅力在于培養學生的主觀興趣,使學生在興趣的引導下體驗數學的樂趣、翱翔數學“天空”,而傳統教學模式無異于捆綁了學生的翅膀,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活躍度。
那么多媒體教學法怎樣能夠化抽象為生動,可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分析:其一,多媒體教學能夠利用電子教學軟件來增強幾何圖形的立體感,如PPT、微課動畫等形式,在小學數學的“圓形幾何”內容中,對“圓的面積”一課,公式為“S=πr2”,其模型展示的過程為“將圓切成兩個半圓,并按照半徑分成兩個‘鋸齒狀’圖形拼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接近于矩形的圖形,據此得出‘S=r(矩形的寬)·πr(矩形的長)’的例式,最后得出‘S=πr2’”,根據這一過程的演示,傳統的板書教學難以在黑板中演示完整的過程,更難以精確的繪畫出“變形”圖案,而多媒體教學則可以體用投影儀、PPT等手段,將演示過程以微課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且更為生動和準確,使學生的理解程度更高。其二,多媒體教學相較于傳統教學,能夠通過聲音、虛擬模型,塑造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對于數學的學習,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是極為重要的,對于部分缺乏空間想象能力的學生,指導教師往往難以做出針對性指導,若是采取制作模型的方式又費時費力,那么多媒體教學就能通過虛擬模型的構建與展示,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使小學數學的幾何課堂更加豐富多彩,教學內容也更加形象生動。
二、“動手操作法”化虛擬為現實
在部分簡單圖形的學習中,指導教師仍要安排學生進行動手操作,制作相關學具或模型。雖然動手制作的數學模型未必精準,但通過動手實踐這一過程,就能夠加深學生對于幾何圖形的認知。如學習“矩形與正方形”時、或是學習“三角形”時,通過簡單學具的制作,就能夠充分的反映出圖形具備的特點。指導教師可組織學生利用小木棒制作“正方形”與“三角形”,用絲線或錨扣將小木棒的首尾相連,再通過設置相關教學問題,讓學生得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的數學結論,使動手操作的過程獲得理論支持與結果驗證,從而加深學生的記憶。或是在“線段”內容的學習中,指導教師可通過制作游標卡尺的模型,通過實際測量為學生驗證“點到直線、垂直線段最短”這一數學公理,使學生在牢記公理時能夠體驗到動手實踐的樂趣。動手操作法在簡單的幾何知識學習中能夠直接明了的給予學生數學結論證明的方式,同時也能夠為學生提供真實有效的驗證過程,但對于動手操作的方法并不是所有幾何學習都能夠有效應用,如精確度較高的“圓”方面知識的學習中,這一方法就未必奏效。對此,指導教師應結合實際情況辯證的看待。
結束語:
作為邏輯性、思維性較強的學科,數學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是與實際課堂學習相聯系的。而對于小學數學來講,幾何內容的教學更側重于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且小學數學中的幾何內容能夠為中學數學的學習打下基礎,故在小學教育階段為學生培養良好的幾何思維不容忽視。在小學數學幾何思維培養中,重視學生的空間想象力與動手操作能力,能夠從基本條件上調整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帶來想象空間,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曹健.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中的合情推理[J].小學教學參考,2019(02):45-46.
[2]李娟.淺談小學數學核心素養下的空間觀念培養——以《圖形與幾何》為例[J].名師在線,2019(0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