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旭飄
摘 要:教師應該博覽全書,站在人類文化成果的高峰來看待我們的每一次作文教學。與此同時,教師在博覽全書的基礎上,應有步驟地指導學生獲取作文材料,在材料獲取中,教師引導學生注重創新。鑒于此,文章結合筆者多年工作經驗,對農村小學生語文習作取材提出了一些建議,僅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語文習作取材現狀;策略
引言
新時期形式下,農村小學生語文習作取材教學活動中具有重要意義作用。教師只有積極的創新教學理念,開展有效的習作教學策略,才能更好的滿足新時期教學要求,極大提升學生習作水平以及語文綜合素養,實現小學語文習作教學實效。
一、小學生語文習作
習作是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和表達的一種方式。對于這類習作,通過讓學生閱讀習作例文,進一步感受觀察的樂趣,培養其認真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讓學生懂得并掌握從多角度對事物特點進行描寫的方法,為自主習作提供寫作指導;對事物的觀察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同時使學生能在觀察的過程中不斷體會事物的變化;運用流暢且具體的語言將自己的觀察結果記錄下來,同時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二、農村小學生語文習作取材現狀
1、學生對寫作沒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可見,小學生的寫作是表達與交流的需要。但我國的傳統教育屬于應試教育,老師看重的是學生的成績,導致學生對寫作沒有太大興趣。在日常練習寫作的過程中,老師往往看重學生的語法,不注重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情感的流露。學生在日常練習中就對寫作失去了興趣,在考試里自然也就寫不出好的作文。因此,在日常練習中,老師不應把作文題目和字數固定下來,而應讓學生自由發揮,把自己想表達的東西表達出來,不要按照老師的要求去迎合老師。只有這樣寫作,才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才能在考試中寫出好文章。作文素材也是寫作的重要依據,沒有素材而讓學生憑空去想作文怎么寫,無疑是對學生寫作興趣的重大打擊。老師在布置作文題目的時候應該想一些比較能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題目,培養他們的寫作興趣。
2、教師習作評價標準僵化
在傳統教育中,老師批改學生作文的形式是十分單一的。他們只看重學生的作文是否能拿到高分,因此,是按照高分作文的批改標準去批改的。這樣的批改方式會把學生的寫作思路固化,不能寫出屬于他們自己的作文。另外,批改過的作文,老師不會再去查閱,會導致學生對老師產生依賴感,認為老師批改過的作文只需看一下分數就可以了,不會去看老師提出的修改意見,更不會主動修改。因此,老師應該對批改過的作文進行復查,讓學生學會修改作文。
三、農村小學生語文習作取材的策略
1、從閱讀中獲取作文材料
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是學生獲得材料的關鍵,學生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有感情、有思想的主體。世界上找不到兩片相同的樹葉,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時,不能千篇一律要求。首先,教師要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授之以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方式去感知閱讀材料,融入材料意境之中,樂作者之樂,憂作者之憂,接受作者的思想感染,培養閱讀興趣,提高感知能力。其次,教師要有意給學生推薦優秀的書籍,特別是中華民族在發展長河中積累的經典著作,教師的推薦很重要,要力求推薦品位高的,對學生有益的書刊,以拓寬其視野,豐富他們的內涵。再次,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在閱讀時,要經常帶上筆記本,遇到好的段落、警句、格言等要及時摘抄,以便以后作文時用,將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定期舉辦“讀書交流會”,分享自己的閱讀成果和閱讀方法等,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最后,要引導學生拓寬閱讀渠道,除了利用傳統媒體——書籍閱讀以外,還要通過信息技術等現代媒體進行大量閱讀,現代媒體有它的便捷性和不受時空限制的隨時性特點,可以說,在現代人的生活中,現代信息技術媒體基本替代了傳統的閱讀媒體,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2、從鄉土自然景觀中發掘習作素材
每一個人都熱愛自己的家鄉,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的家鄉,從觀察中找到自己家鄉自然風光之美,并運用語言將其描述和記錄下來。要么是高山流水的磅礴,要么是小橋流水的和諧、要么是隨風搖曳的小草和山花。不管是在哪里,只要學生帶著一個對家鄉熱愛的心情去發現,總會有一些可以取細心描述的自然景觀。那些本來平時熟視無睹的事物,學生只要仔細地去發現和體會,總能從中體會到不一樣的情感,對家鄉自然景觀的熱愛,也就是對家鄉熱愛的一部分。培養學生對家鄉的熱愛,讓學生從家鄉自然景觀中體會要比空洞的說教更加有效。
3、通過想象來獲取習作材料
昔日的家鄉封閉落后,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家鄉注意下了各種型的變化,一條條柏油馬路代替了昔日的泥濘小道,昔日的黃花雜草成了一片片肥沃的良田,低矮的瓦房被一幢幢高樓代替,這么的變化,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希望和想象。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家鄉的變化,來體會家鄉的希望,期待家鄉的未來,從而增強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和深情。
4、鼓勵學生做生活中的“采蜜者”
通過長時間對他們觀察,覺得是學生太過于缺乏生活實踐,他們的習作往往是通過使勁“擠”出來的,所以要讓學生成為生活中的“采蜜者”。在課堂上,老師要嘗試放手讓學生勇敢介紹自己最喜歡和感受最深的東西。例如:某一處風景,老師可以出示相關的美景圖片,間接指導學生抓住這個風景點的特點說清楚。此環節的設計,有利于讓學生通過對美景的觀察、互相交流與介紹等,從而將整個過程梳理清楚。而此時老師要做的重點在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拓寬他們的習作素材思路。讓學生自由地表達真情實感,老師只是從旁點撥和引導,不需要太過的框架類的束縛。在課堂上,讓“自由表達”為“充分寫作”服務,讓“充分寫作”成為“自由表達”的升華。
結束語
總的來說,在農村小學生語文習作取材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作為兩大主體,都應積極去尋找并創新各種能夠提高的方法。唯有這樣,才能既使學生學習能力有所提高,又能切實提升語文教師的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金秋.小學生活作文現狀、原因及改進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8.
[2]王芳.找到寫作的金鑰匙——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方法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7(11):3.
[3]吳婷婷.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幾點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7(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