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繼平
現代社會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消化性疾病已經非常常見,消化性潰瘍也是其中的一種。一般來說所謂的消化性潰瘍指的是胃潰瘍和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并且可以發生于不同年齡。這些潰瘍的形成和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關,所以成為消化性潰瘍,該病的發病率約占人口的10%。那么消化性潰瘍到底有哪些癥狀呢?具體的發病原因到底有那些,該如何治療?
1.消化性潰瘍的癥狀
簡單的來說,對于消化性潰瘍的產生是一個慢性的過程,并且具有反復性、持續性的特點,一般病情的發作期和緩解期交替進行。是一種或者多種危害因素對于消化道黏膜造成破壞,人們自身抵御能力和修護能力低于其破壞能力。一般上腹部疼痛最為常見,疼痛性質常為灼痛、隱痛、脹痛、劇痛或者是饑餓痛,并且長期反復發作。其中,約有10%~25%的患者無明顯疼痛,可伴有泛酸、惡心、嘔吐、暖氣、消化不良、貧血消瘦等癥狀。消化性潰瘍并發癥有出血、穿孔、癌變、幽門梗阻等。
2.消化性潰瘍的病因
消化性潰瘍常見的病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受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影響。即Hp感染,通常情況下,人們胃的內表面有一層厚厚的胃粘膜保護著,具有緩沖作用,可以使自身免受胃酸的影響,但是幽門螺桿菌可以破壞掉人體這些自然防御,是消化性潰瘍的主要原因,清除掉Hp可以加快潰瘍愈合,有效的降低消化性潰瘍的復發。
受某些藥物影響。如糖皮質激素、非甾體抗炎藥(NSAIDs)、氯吡格雷等藥物可以使患者發生潰瘍,導致胃粘膜受到損傷,降低胃粘膜的保護作用,其中NSAIDs最常見。
其他原因。如膽汁反流、胃排空延遲、遺傳因素、血流供應不足、吸煙、咖啡、濃茶、不良的生活習慣等,都會引起該疾病。長期焦慮、精神緊張可通過神經興奮從而影響到胃和十二指腸的功能調節,也容易患功能性潰瘍。
3.如何治療消化性潰瘍
藥物治療。中和胃酸的藥物:氫氧化鋁、碳酸氫鈉、氧化鎂、硫糖鋁、胃舒平、樂得胃等。抑制酸的藥物:質子泵抑制劑、H2受體阻滯劑,這些都是較好的抗潰瘍藥物,臨床效果較好。根除Hp感染的藥物:常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替硝唑,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等和質子泵抑制劑。
飲食治療。患者在平時一定要提倡飲食平衡,合理營養,每天進餐一定要定時定量,這樣可以使胃腸活動有規律,保證胃腸功能正常,切記每餐進食不能太過飽,禁忌暴飲暴食,以免使胃過度擴張,使胃酸增加;及時補充蛋白質,蛋白質具有良好的促進潰瘍愈合的作用,其消化產物可以刺激胃酸的分泌;適量脂肪攝入,因為脂肪會強烈刺激膽囊收縮素的分泌,這種激素可以延緩胃排空的作用,使食物在胃內停留時間過長,給人們胃部增加負擔,脂肪可以抑制胃酸分泌;飲食溫度也要適宜,過冷的食物可以刺激胃腸不規律的收縮,從而直接或者間接損傷潰瘍創面,從而引起消化液分泌減少,造成腹瀉、腹痛,過熱的食物會刺激到胃粘膜,使血管擴張充血,從而引起胃出血或胃穿孔,所以潰瘍患者一定注意飲食溫度要適宜,一般以40~50℃最好;患者可以多食用碳水化合物食物,碳水化合物既不會刺激胃酸分泌,也不會抑制胃酸分泌,每日可食用300~350克,如易消化的粥、面條、餛飩等;患者在平時也一定要注意個人衛生,多食用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可以增加患者自身機體免疫功能,促進潰瘍愈合;注意口腔衛生避免細菌到達潰瘍創面;在進食過程中保持心情舒暢,避免劇烈的情緒變化從而影響消化系統功能;平時也要禁用或者慎用對胃黏膜有損害的藥物;
總之,患者可以在飯后1~3小時或者睡覺前按照醫生的建議服用藥物,一定要注意避免大量使用非甾體消炎藥以及其他有損胃黏膜的藥物。需要注意的是,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并不容易,所以患者一定要按療程服藥,否則不僅會影響病情,還容易導致細菌耐藥。若潰瘍患者、沒有并發癥時,飲食不必嚴格控制,患者可以根據日常的飲食習慣適當,選擇,但一定要注意個體適應,保證營養平衡,避免食用引起不舒服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