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波
在生活當中,骨折是比較常見的事情。而一些患者不清楚骨折后多久才能運動以及該怎么運動,本文就針對這一問題進行簡要的描述。
一、骨折后多久運動
一般來說,骨折患者已經妥善處理了脫位或是骨折,且病情已經基本穩定的情況下,就可以開始康復段練了。
骨折的康復不單是指愈合骨折的地方,還要恢復肢體的功能,這是患者、醫生想要達到的共同目的。康復鍛煉應該在骨折以后盡早開展,在不同時間段的骨折康復階段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可以加快愈合骨折的部位以及骨折后的并發癥也可以進行有效的預防,可以盡快的將整個身體功能以及骨折部位恢復到最佳。
在生活中,部分骨折患者雖然骨折部位愈合了,但是關節、肢體會出現一些并發癥,比如不能正常使用受傷的肢體、關節發生粘連、活動度丟失、肌肉萎縮等癥狀。出現這些問題主要有兩個原因:1.臥床靜養、傷筋動骨一百天的選擇在一些患者的思想中已經根深蒂固,所以在骨折以后過度修養而不活動,最后就造成了一系列的后遺癥出現。2.骨科醫生并沒有給出明確的康復指導給予患者,所以導致患者在回家以后不能有效的進行鍛煉。
二、骨折治療是動還是靜
在進行骨折治療的期間,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復位、固定、功能鍛煉。功能鍛煉即指骨折治療需要動。
把骨折的地方恢復到正常的位置就是復位的目的,為了將骨折處穩定在正常的位置則需要采用固定技術,這樣才能有效的進行功能恢復。為了讓患者盡快的正常生活就需要進行功能鍛煉。因此,骨折后需要將功能鍛煉、固定、復位三者相結合治療。可能會通過手術、護具、石膏的方式進行固定和復位。不論是使用哪種治療方式,疼痛感都會慢慢減弱,然后就會進入愈合期。
功能鍛煉盡早的進行可以縮短骨折愈合時間、損傷組織可以加速恢復、預防肌肉萎縮、避免關節粘連、促進血液循環、疼痛腫脹感可以有效緩解,可以盡早的恢復關節運動功能。
三、骨折后功能鍛煉的時間及方法
骨折后的功能鍛煉需要在醫護人員的指導建議與幫助下進行。隨著骨折周圍軟組織的修復與骨折部位的穩定狀態,需要進行循序漸進的功能鍛煉,由少漸多的增加鍛煉次數,活動范圍由小到大,由弱增強的增加鍛煉強度,鍛煉時間也要漸漸加強。功能鍛煉大概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骨折早期
在骨折2周左右期間,骨折端還不夠穩定,腫脹疼痛感也較為強烈且移位容易再次發生。患肢肌肉的舒縮是早期功能鍛煉的主要目的。比如若是發生臂骨折,則可以進行手指屈伸及握拳的活動、若是發生股骨骨折,則可以進行股四頭肌舒縮運動。通常來說,除了骨折部位的其他部位都要進行活動,但要注意不能活動骨折部位的上下關節。這樣有利于穩定骨折、消腫以及血液循環。
(二)骨折中期
骨折2周以后疼痛感會減輕并且會消退腫脹,骨折端會慢慢形成骨痂,進行纖維連接,骨折部位會逐漸趨向穩定。這個階段除了要進行肌肉舒縮運動之外,還要在健肢或者醫護人員的幫助下,漸漸的進行骨折部位上下關節的運動,并且隨著時間的增長,需要患者主動的進行相關運動。在骨折傷后6周左右,骨痂在骨折部位足夠多時,活動的力量與范圍需要進一步擴大,避免出關節僵硬及肌肉萎縮的現象。
(三)骨折后期
骨折后期即將愈合到局部功能或者是全部功能已經愈合了一段時間,這個期間骨折已經去除外固定或者已經達到臨床愈合的條件,已經完全形成骨性骨痂也具備了相應的支撐能力,但是骨折部位鄰近關節存在肌肉萎縮、活動度下降的問題。因此,這個階段的康復訓練主要是以恢復肢體功能、增強肌肉力量、恢復關節活動度為主要目的,以加強關節活動與以抗阻力活動為主要的訓練方式,并且活動強度、時間以及次數要比前兩個階段多,以便肢體力量與活動范圍能夠快速恢復正常狀態。需要有針對性的對未恢復的肌肉、關節進行訓練,在加強機械器材訓練時,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比如做徒手操或是器械操,與此同時需要與針灸、按摩、理療相結合治療,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除了以上提出的功能鍛煉以外,康復訓練的必備條件還包括了良好的心理素質。通過實踐可以看出,擁有良好的自信心與樂觀的情緒,能夠降低康復鍛煉與骨折治療帶來的不適感。相反,患者要是思慮過度或者憂心忡忡則會導致康復時間延長和降低抵抗力。
進行功能鍛煉時一般以骨折部位不疼痛以及人不感到疲勞為基準。在鍛煉的過程中發生了輕度腫脹,若是休息以后腫脹能夠消腫,則可以繼續進行鍛煉;若是腫脹伴隨疼痛且腫脹情況比較嚴重時,則鍛煉活動需要減少,面對這種情況需要將四肢抬高,消腫過后再繼續進行鍛煉。若腫脹疼痛持續加重,在進行專業治療后還是無明顯改善的情況下,活動范圍需要減小;要是骨折部位出現疼痛感時需要引起特別注意,以防有新的損傷發生,并且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檢查和停止一切鍛煉活動。
四、總結
從以上描述可知,不管使用什么方式進行骨折治療,功能鍛煉都是必需進行的而且是很重要的。與此同時,鍛煉的最佳時間也需要把握好,要在合適的時間做適合的功能鍛煉,才能盡快的使身體恢復到最佳狀態以及減少不必要的傷害,從而恢復正常的運動能力及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