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華君
摘 要: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一部分。據調查,除教材選取外,拜讀過茅盾、老舍等大家作品的學生少之又少,讀過外國文學作品的也不多;而網絡文學、通俗文學對學生的影響遠大于此。引導學生靜心閱讀,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提升學生文學素養,仍是語文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閱讀興趣 閱讀教學 文學素養
一、活用內涵豐富的教材資源。
長期以來,受考卷的影響,許多學生形成了這樣的一個認識:課內現代文不是考試重點,我可以不學;甚至部分教師也存在著這樣的思想,認為做題可以取代講授教材,這樣利用教材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作用就很難發揮出來。其實教材是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的最佳藍本。首先教材所選篇章都是一些有代表性、文質兼美的文章;其次這些文章多是大家所作,教師可以把學生領進更廣闊的文學天地。講授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可以把學生帶進老舍的小說天地;講授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花開》,可以把學生帶進散文的天地;例如我在講授完《心田上的百合花開》,先向學生鑒讀其《活珍珠》《百年含笑》等富含人生哲理的散文,之后向學生推薦他的散文集,并約定如果誰讀到了讓自己感動的文章可以帶到班級共享,在此基礎上再把余秋雨、琦君等作家及作品介紹給學生,這樣學生欣賞到的不僅僅是一篇,而是一個系列。
二、用個性化的教學設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素質教育是尊重個性,發展個性的教育。”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他們充滿朝氣與活力,周身洋溢著青春激情。充滿活力的課堂才能給他們創造更廣闊的施展才能的空間。個性化教學思路是實現個性化課堂的基礎。大膽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不拘泥于教參,不拘一格的設計貼近學生認知水平的教學思路,是激發學生課堂興致之關鍵。講授《隆中對》,我先讓學生依導學案預習,再小組分層合作,確立主講人,班級交流。分層合作,意在讓更多學生擁有課堂抒發的機會,以便真實展現自我風采,創造良好課堂氛圍。授課后讓學生欣賞與課文有關的電視劇片段《回馬薦諸葛》《三顧茅廬》,引導學生閱讀陳壽《三國志》中相關章節。這一設計一是讓學生更好的把握文本;其次讓學生在影視與原著比較中感悟到影視不可替代書籍;基于此再把《三國演義》與《三國志》進行比較,進而讓學生對史學作品與文學作品的區分有一定了解。“得法于課內,增益于課外。”富有趣味的課堂,會燃起學生的智慧火花,更能激起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三、讓學生成為閱讀過程中的主人翁。
傳統的閱讀教學,常常是教師牽引著學生走,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潛能,從而使得閱讀教學缺乏靈性與生氣。個性化閱讀就是要歸還學生閱讀的主動權,引導他們確立自己的閱讀主體地位,而不是教師的隨從者。因此如果我們在指導學生閱讀時,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讓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部分閱讀,閱讀興趣就會增加,在閱讀中享受到的愉悅,不僅帶來閱讀水平提升之效,還會逐漸擴大閱讀范圍。
由于學生的興趣、愛好不同,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大膽放手,可以有針對的把一些篇章的學習方式權放給學生,比如一些較淺顯的篇章就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閱讀,之后以自己喜歡的方式為其他同學講授。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且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我現在還存有學生當年為講課而自制的課件。他們充滿激情地參與到課堂,并且其他學生基于友情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也高,這些極大的提高了他們自信心,同時也激發了其他同學參與閱讀的欲望。當學生不再把閱讀當成一件痛苦與無奈的事情之時,當學生把閱讀當成一種享受時,文學這粒種子便會悄然在他們心田落下、扎根、生長。
四、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
閱讀是具有較強個性化色彩的一種活動。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去體悟、內化,繼而轉換成自己的語言;同時閱讀也是學生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同作品中主人公同呼吸,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比如在教授《敬業與樂業》這篇演講詞時,有同學就做大總統與拉黃面包車的是否一致提出質疑:認為現今社會這條法則并不適合,但也有同學認為適合。于是我就順著學生這一思路讓學生課下搜集資料,舉行了一場小小辯論會,最后雙方也達成共識。因為沒有輕易否定學生的觀點,所以在隨后的課堂上,質疑的學生也逐漸增多了起來。學生敢于質疑了,我們才能在學生的質疑中發現問題,同時也在質疑中看到學生思考深度的深淺,為以后教學要把握的尺度獲取了依據。
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回答,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做比較閱讀,這樣學生在自答自比中完善對文本的理解。又由于學生生理年齡、心理年齡及自身感悟能力存在差異,要想讓每個學生都有發展的空間,可采用分層閱讀教學法:提問時的分層、閱讀訓練時對合格界限的分層等;感悟能力弱的學生多關注、鼓勵;感悟能力強的學生多探討,增加其閱讀面及閱讀深度,讓他們率先成為掀起閱讀浪潮的領頭羊。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最大的提升。
五、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強調閱讀活動中學生的自主性并不是意味著削弱教師對于閱讀活動的主導作用。由于學生自我經驗及生活經驗不足,難免在一些觀點上偏執,如果教師為了尊重個性而不及時勒住韁繩,學生就難以形成正確的認識觀。比如在學生各抒己見時,教師要恰時“干涉”,避免課堂因討論而混亂。“個性化理解并不等于毫無章法,如果脫離了文本,再怎么創新也只會得到南轅北轍的效果。”講授《再塑生命》,諸多學生認為沙利文老師有時對海倫太遷就,并認為其法不可取,我便給他們讀了一篇關于沙利文老師成長的文章,同時利用多媒體播放了海倫、凱勒在見到沙利文老師前的生活片段視頻,在學生“哦”的聲音里我知道學生已經找到了沙利文老師這樣做的緣由。
推薦課外讀物,做到收放自如。只放不收易造成學生閱讀的不連貫性。因為最初選擇閱讀的動機大都是源于課堂的熱情,課文所選篇目兼顧到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層次,由此推薦的作品集可能是深淺不一,且學生對課本的解讀又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生成,自我閱讀時完全要依靠自我的體悟能力,這樣有些學生可能會因自我閱讀能力的欠缺而中斷閱讀。如何“收”?可以師生共讀一本書,利用閱讀課與學生共同討論相關話題;還可開設“我為同學推薦一本書”的活動,初中生本身就極易成為追星者,若一本書多數同學推薦,“追者”自然就會多,通過這一形式,讓學生慢慢成為書之“粉絲”。
六、張揚教師自身的個性。
傳統教育過分強調語文的工具性,教師常常是照本宣科,自身的個性被抹煞,課堂易成為機械的復制教材的機器。教師的個性意識愈強,他的教學創新意識亦愈強,語文教學就越有效。如何提高自身的個性意識?我覺得首先要通過讀書來豐富自身的內涵,建立自己的思想,即如魯巴金所說 “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其次用自身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將學生領進文學語言美妙天地;再次用自己的思想影響學生的思想,讓自己成為學生心目中愿意追隨的引導者,以達“潤物無聲”之效。
“文學是比鳥飛得還遠的夢想,比花開得還美的情感,比星閃得還亮的智慧,是我們到了一百歲還忘不掉的信念。”把學生帶進文學這片廣袤的天地是語文教師的天職。借助個性化閱讀這片沃土揚學生文學之夢,讓優秀的文學作品成為學生生命中的一部分,為他們未來的人生之路明燈指航!
參考文獻:
【1】 劉海燕, 墨白. 閱讀之夢與寫作之夢——與墨白對話[J]. 湖南文學, 2008(7):47-50.
【2】惠杉. 如何實現文學作品的“個性化閱讀”[J]. 中學語文, 2012(1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