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云娥
摘 要:小學科學是以實驗教學為主的學科,通過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和思維能力,提升科學素養。除了教材中的實驗教學內容,為了更好激發學生探究欲望,促進科學探究的進程,可以自行開發資源,引入科學趣味小實驗,更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投入到科學課的學習中。也有利于提升課堂實效,幫助學生更好建構科學概念。
關鍵詞:趣味實驗、科學探究
小學科學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課程。愛因斯坦說過,一個美妙的實驗,通常要比從我們頭腦中提取的 20 個公式更有價值。因此,除了教材中的實驗材料和教學內容外,根據學生心理需求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實效,適當設計趣味實驗到教學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巧用趣味實驗,激發探究興趣
我們經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科學課上,我們經常要為學生創設一個探究的情景,激發學生有興趣,為后面的探究奠定了堅實基礎。如《磁鐵有磁性》這課,三年級的學生對磁鐵既熟悉又陌生,知道磁鐵能吸鐵,還認為能吸引別的金屬。怎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主動到探究中尤為重要。于是,筆者購買了兒童磁鐵釣魚的玩具,把其中一部分魚嘴上的鐵螺絲取下,換成了橡皮筋、棉線、木條、紙片等非金屬物質,請同學上臺做磁鐵魚竿釣魚游戲比賽游戲,游戲后女同學贏了,男同學輸了,讓學生猜測磁鐵魚竿能或不能釣上來可能跟什么有關?這樣既關注了學生的前概念,同時也給學生的猜測提供依據,形成學生自己的觀點。在研究完磁鐵有磁性后,再讓學生觀察所釣水槽里的魚,發現在男同學釣魚的水槽里魚嘴上的材料,那些不能被磁鐵吸引的不是鐵螺絲,揭開釣魚游戲比賽結果的秘密。與本節課的學習研究息息相關,實現了創設情境的有效性。還有如《小蘇打和白醋的變化》一課,教學中是用藥勺盛放小蘇打倒入裝有白醋的廣口瓶里,蓋住玻璃瓶,然后觀察兩者混合后產生的變化。雖然是六年級的學生,如果能設置更有趣的實驗,依然能夠更容易激發學生探究欲望和實現探究實效。因此在執教這節課時,筆者把廣口瓶換成小燒瓶,把小蘇打放在氣球里,把氣球皮套燒瓶口,實驗時再把氣球拉直,這樣氣球里的小蘇打倒進瓶里,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后產生了氣體把氣球吹起來了,看到氣球被生成的氣體吹起來,學生熱情高漲。小小實驗的改變,大大激發了學習的欲望,也讓學生更喜歡上科學課。
二、巧用趣味實驗,強化科學概念的建構
科學教學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探究,經歷探究過程,轉變原來不對或不成熟、模糊的科學概念,建構正確的科學概念。通過趣味實驗的增加,延續探究,從而可以強化學生對科學概念的建構。教科版三年級下冊《磁鐵的兩極》一課,學生在探究玩條形磁鐵有兩個磁極之外,也很容易就找到了環形磁鐵、馬蹄形磁鐵的兩極。 在學習這個單元時,就有很多學生就購買了球形和橄欖形磁鐵,而球形、橄欖形的磁鐵,它們的兩極在哪里呢?學生不懂,也更為好奇,于是筆者提供給學生回形針和小鋼珠等材料,利用課堂上學習的方法,找出這兩種形狀磁鐵的磁極。這種富有一定挑戰性的趣味實驗,不僅讓學生鞏固了所學的科學探究方法,同時也加強了對科學概念建構的有效性。還有如教科版二年級下冊 《磁極間的相互作用》一課,在學生通過分組探究后,建構了各種磁鐵的相同磁極相互排斥、不同磁極間相互吸引的科學概念。在這里,筆者設置了2個游戲,第一個游戲提供5輛磁鐵小車,利用5輛磁力小車做一列磁力小火車。第二個游戲是提供6個環形磁鐵和一根吸管,做一串磁鐵葫蘆,比高矮。每個游戲分別請兩個同學上來比賽,并說說自己利用了什么原理。此時,學生異常興奮,整個班級幾乎沸騰了,人人都想上來參與比賽。學生也很快做出磁力小火車和磁鐵葫蘆,鞏固今天所學,把課堂教學推向了高潮。
三、巧用趣味實驗,提高實效
路培琦老師曾經精辟論述:“我們的教材是什么,教材就是提供給老師進行教學的素材,是給你的一個思路。你遇到這個素材和思路,要想辦法達到你制定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學中,不能一成不變跟著教材走,如果能更好達到教學目標,是可以適當做出調整的。如一年級上冊《做一個紙帶》一課,教材中要用學生自制的紙帶測量小桶的周長, 學生準備或者老師準備小桶都不是很方便。在備課時,思考用什么代替小桶,后來想想小朋友們圓溜溜的腦袋,決定在學生制作完紙帶后,就用紙帶測量同桌的頭圍。實際教學中,這樣的改變,學生不僅興致更濃,你幫我測量,我幫你測量,做到人人都能動手進行測量,實現了全員參與,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提高了課堂實效。
四、巧用趣味實驗,提高實證意識
實證意識是小學科學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部分,科學的本質是實證的,提高實證意識是最具有普遍意義上的教育價值,小學生科學課程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證意識。如三年級下冊《磁力大小會變化嗎》一課,教材中以環形磁鐵的相吸或相斥來增加磁鐵的數量,研究磁力大小是否變化,研究結果是環形磁鐵相吸,數量越多磁力越大,相反磁力越小。在孩子的概念里,覺得只要是磁鐵,就應該增加相吸的數量磁力就會增加,增加相斥的磁鐵數量磁力就會減少。為了建構更為完整的科學概念,培養學生的實證意識。在研究完環形磁鐵后,提供給學生條形磁鐵,按照研究環形磁鐵的方法進行研究,發現增加條形磁鐵相吸或相斥的數量時,結果跟環形磁鐵的結果正好相反。巧用趣味小實驗,不僅更加完善了學生對磁力大小會變化的認識,也培養了學生證據意識。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科學課更需要學生通過實踐、動手獲得科學知識。教學中能盡量增加一些趣味實驗,驅動學生的好奇心,讓科學課堂更加有趣而生動,讓學生更加科學、學科學,用科學,提高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 [M]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2】談趣味實驗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 - 豆丁網 [J](長安鎮第一小學 袁瑞綱) http://www.docin.com/p-94976105.html
【3】《巧用趣味小實驗提高科學課堂教學實效》 郭俊濤 [J] 《實驗教學與儀器》 2016.04
基金項目:
【泉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第二批)立項課題,課題名稱:《小學科學有效落實科學概念建構的研究和實踐》課題立項編號:QG1352-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