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玉環
處于不斷發展的新時期,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要適應時代的發展,不僅要具有扎實的科學文化基礎,還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高中政治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幫助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然而,在當前的高中政治教學中,仍存在教師主宰課堂,學生被動地學習理論知識的情況。學生的思維得不到啟發,自主學習能力也難以得到提高。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采用探究式教學,深入研究教材,有效提升政治教學質量,增強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在探究式教學中,學生是學習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一、新型師生關系下探究性學習的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1)自主性:把學生作為活動的主體,立足于學生的學,以學生的主體活動為中心來展開教學。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過程中以自己的經驗和知識為基礎,經過積極的探索和發現、親身的體驗與實踐,將知識納入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并嘗試用學過的知識解決新問題。有利于學生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有利于塑造學生獨立的人格品質,培養學生的自主性。
(2)實踐性:探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的主體實踐活動為主線展開教學的,學生借助于一定的手段,運用多種感官,通過自己的主體活動,在做中學。特別強調學生的感知、操作和語言等外部的實踐活動,強調學生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交融、統一,使認知活動建立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之上,用學習主體的實踐活動促進學習者的發展。
(3)過程性:探究性學習非常注重學習過程中潛在的教育因素,它強調盡可能地讓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知識的發現、形成、應用和發展的過程。讓學生盡可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經歷一個完整的科學研究過程,體驗發現知識、再創知識的創新過程。
(4)開放性:探究性學習的目標是很靈活的,在內容上是開放的,打破了傳統教學在統一規定下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大膽創新、實現自我超越的學習環境。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大膽地懷疑,提出問題,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案,對不同的結果進行分析,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
二、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高中政治課教學中如何開展探究性學習呢?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要求:
(1)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是開展探究性學習的前提。首先要求教師的教學觀念必須加以轉變,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學生的朋友,建立平等、民主、教學相長的和諧師生關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學科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其次要求學生要成為學習主人和主角,借助自己的觀察與思考能力、搜集與積累資料的能力、綜合運用各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一定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自主地去探究周圍事物,去發現和探索各種現實問題,從而得出相關的結論。
(2)構建研究性教學模式是開展探究性學習的基礎。研究性教學模式要求教師:①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欲望。可以從學科學習的疑難中、學生身邊、各種媒體報道的重大事件中找課題。②關注學生的現實,設計好學生的探究活動。要針對問題,了解學生特點及掌握知識的情況提出解決問題的初步計劃,指導學生探究。③教師的引導是開展探究性學習的關鍵。一般來說,要指導學生明確專題研究的目的、基本觀點;要如何去獲取資料、調查研究的方法、撰寫小論文的方法。然后要指導學生將收集、整理得到的有關資料進行分析、推理、判斷,得出初步的結論,再通過驗證結論發現不足,彌補缺陷。最后組織好學生的匯報,鼓勵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
(3)與學科內容有機結合是實施探究性學習的著眼點。高中政治具有社會化、時政化的特點,作為教師應利用學科優勢,在教學中適當穿插與學科教學內容有關的學生感興趣的社會生活專題研究活動,密切學生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系,指導學生探究性學習。從現實生活中選擇與學科內容有關的問題中確定研究課題的方法,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原則,關注和貼近學生生活而能夠深層次地激發起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濃厚興趣,從而能夠最終把教材知識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中去,使學生得以運用所學知識,指導實際生活。
(4)讓學生真正參與其中為探究活動的開展奠定堅實基礎。新課程主張改變教學方式,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呈現生命的活力。政治教學必不可少的部分是加強學生的反思,教師把引起學生的思考作為教學的任務之一。反思的能力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培養。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可以采用啟發式,在教學內容上有意識地設置一些合適的學習障礙,多組織學生交流,在一項內容學習結束之后增加回顧與思考學習環節,也可以在課下展開辯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