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默

摘要:隨著我國城市的快速發展,地鐵已經成為了人們出現的主要工具之一,雖然地鐵具有便宜、快速的優點,但是在地鐵的運行過程中,需要對其進行智能維修管理。在我國當前對地鐵設備智能維修管理過程中,通常使用較多的是6S管理理念,以提高地鐵設備的智能維修管理水平。本文在此基礎上,對我國地鐵設備智能維修管理的現狀進行研究,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同時對提高地鐵設備智能維修管理的策略進行探討,希望能夠提升我國地鐵設備智能維修管理的水平。
關鍵詞:地鐵設備;智能維修管理;意義策略
在我國城市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的情況下,城市高速流動的人口給交通帶來了較大的壓力,而使用地鐵則成為了大多數人出行的主要工具,能夠在安全高效運行的情況下,緩解城市交通壓力。而在地鐵線路建成之后,我們還需要加強對地鐵設備的智能維修管理,提高地鐵設備運行的安全與穩定。因此我們需要加強對管理人員的培訓,提高他們在地鐵設備智能檢修方面的技能,加強對線路基礎軌道、通信信號以及幾點設備的維護管理。
一、地鐵設備維修管理模式綜述
(一)設備維修的概念
地鐵維修與其他器械的維修有相同之處,但同時也有一定的不同。在地鐵設備的運行使用過程中,由于高速高載荷,使得地鐵的部分元器件會受到一定程度的磨損,如果不能及時對磨損的元器件進行更換,將會埋下安全隱患。因此我們需要定期對地鐵設備進行有效的維修與養護,延長其使用壽命。從我國當前地鐵設備使用的情況來看,主要包括維護養護、檢查以及修理三個方面。
(二)維修方式
對地鐵設備的智能維修以及養護,與其他機械設備也有一定的異同。從我國當前對地鐵設備的維修方式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故障修。所謂故障修是指,在地鐵設備出現故障時,對其進行的事后維修。通過故障修的方式,能夠有效節約成本。但是如果在地鐵突發故障的情況下對其進行檢修,將會影響到地鐵的正常運行,對人們的出行造成影響。
第二、計劃修。所謂計劃修是指,按照原定的維修養護計劃,對地鐵設備進行相應的養護。這種維修方式適用于有固定故障周期的設備,因為提前有一個制訂好的維修計劃,因此,有利于部署維修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第三、狀態修。所謂狀態修是指,在地鐵設備使用過程中,對其實施監控和分析,對其運行狀態進行分析,合理安排預防性維修。狀態修的優勢是能夠提高維修工作的針對性,提高地鐵設備維修的效率[1]。
二、地鐵設備維修管理模式選擇
(一)基本原則
首先,在地鐵設備的智能維修以及管理方面,我們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比如資源使用的集約化、維修組織的專業化等。在地鐵設備的維修管理過程中,由于線路復雜,運營里程較長,客流量較大,所以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專門的隊伍,來加強對地鐵設備的維修,提高企業內部不同部門之間的合作交流與協調能力。
其次,對地鐵設備的智能維修需要多樣化、適應化。從我國當前對地鐵維修所使用的方式來看,維修模式大多比較單一,主要包括檢查和維修養護等。在不同的情況下,我們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式,在保證維修質量的情況下,降低企業維修成本[2]。
(二)維修組織架構選擇
首先我們需要在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下,對地鐵設備維修組織進行管理,從社會化需求的情況下,提高對地鐵設備維修的效率,加強對設備維修的統一領導。
其次要堅持目標協同、精干高效的原則。在對地鐵設備進行維修管理時,要同時兼顧企業運營的經濟目標,與設備維修管理的技術目標,實現維修作業的精干高效。
最后還要堅持分工協作,權責統一的原則。要求地鐵設備維修管理隊伍,應從作業的具體流程入手,在組織中劃清各部門職責范圍,加強彼此之間的分工協作,同時注意橫向協調。
三、現場維修管理的6S理論概述
6S理論是由5S理論發展而來的,在生產運行管理中應用較多。所謂5S理論主要包括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tsu)和素養(seituske)幾個方面,人們發現其首字母都是S,所以叫做5S理論。在5S理論的基礎上,人們又加入了安全(safety),組合成為了6S理論。在我國地鐵設備的智能維修管理中,6S理論應用較多。6S理論對作業現場的清潔、整頓、安全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重要的是對工作人員的素養,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求在地鐵設備檢修過程中,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培訓[3]。
四、結束語
隨著地鐵逐漸成為人們日常出行中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加強對地鐵設備的維修管理,已經成為了人們工作的重要內容。從我國當前對地鐵設備智能維修管理的現狀能夠看出,我們需要加強統一領導、合作分工,嚴格在6S理論的指導下,提高地鐵設備智能維修的水平。
參考文獻:
[1]鄭大威,馬琳,燕飛.地鐵設備智能維修管理研究及展望[J].都市快軌交通,2018,31(05):122-127.
[2]金艷萍.地鐵車輛檢修智能管理系統研究與開發[D].
[3]宋劍偉.地鐵機電設備故障監測和智能診斷系統設計[J].現代制造技術與裝備,2019,266(01):52-53.
(作者單位:南京市地鐵運營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