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亞紅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教材進入了新的 “部編本”時代。單就 “部編本”語文教材中的 “名著導讀”來說,與原人教版的 “名著導讀”相比,也有很大的變化:編排在第三、第六單元教學后面,并且與單元教學內容緊緊相連,內容上還增加了閱讀方法指導等。本論文將在借鑒學界已有成果基礎上,在“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編寫理論指導下,系統分析當前部編本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現狀,積極探索基于教學現狀的合理有效策略。
關鍵詞:“部編本” 初中語文 名著導讀 教學現狀 策略
一、部編本初中語文“名著導讀”系統分析
1.1單篇名著導讀框架結構和內容
部編本中“名著導讀”部分的構成有以下五個組成部分:導讀、讀書方法指導、專題探究、經典選篇以及自主閱讀推薦。首先,在部編本中,“名著導讀”部分的位置安排在第三單元和第六單元之后,課外古詩詞誦讀之前,這一做法凸現了“名著導讀”的重要地位,說明其事教材中有意設置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次,“名著導讀”的內容豐富全面,強調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因此其將導讀和讀書方法指導這兩個模塊放在最前面。第三,“讀書方法指導”模塊結合初中生語文學習的現實需要向其推薦適合的讀書方法,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使用閱讀方法,從而更加有效快速地提高閱讀能力。第四,“專題探究”模塊給學生提供一個類似讀書交流會的平臺,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興趣愛好提出專題,通過學習小組的形式互相交流心得體會,共同完成讀書任務,個體閱讀和群體閱讀都在該模塊中有所體現。最后,“自主閱讀推薦”模塊會向學生介紹兩到三篇類似文學作品,如同課外拓展一般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提供方向指導,無形之間增加學生的閱讀量。通過分析部編本中單篇名著導讀的框架和內容,可以看出學生閱讀名著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同時也反映出編寫者結合客觀實際的科學思想。
1.2名著導讀選文系統
選文是學生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的重要載體,要求其能發揮育人作用,展現時代精神,同時還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對語文教材中的文本選擇要求非常高。初中三年共計三十六部文學名著,其中既包括中國經典著作,也包括外國名人名篇,既包括現當代優秀文化作品,也包括古代流傳千古的佳作,選文上跨越時空,強調其中的經典性和時代性。首先,選文必須具有經典性。基于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等因素選編的教材文本內涵豐富,表達方式清晰,行文流暢,形式嚴謹,為學生進入經典文學世界打開大門,受益終生。其次,選文要具有文學欣賞性。初中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已初現雛形,需要接觸有利于提高審美和促進身心發展的選文,文章不僅語言優美、文筆功夫深厚,并且還內涵豐富,教育指導作用深刻。再次,選篇應該要符合教學目的,具有教學可行性。選文時不僅要考慮學生學習特點,還要有助于教師掌握、駕馭和教授文本。名著教學和單元課文的結合,不僅為教師教學提供便利,減少了教學盲目性,同時還輔助教師設計教學過程,提供良好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式。最后,選文還體現時代特點。選文中體現的歷史感和時代感,有利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1.3部編本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價值
設立“名著導讀”板塊符合《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的要求。該板塊通過呈現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經典,促使學生在教材說明和教師引導的雙重作用下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以及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首先,“名著導讀”有利于學生養成濃厚的閱讀興趣,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懊鴮ёx”板塊重視學生對名著內涵理解滲透方面的引導,強調培養濃厚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品味,提升閱讀能力,教學目標更加清晰,語文教學效果更加明顯。其次,“名著導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學生在閱讀名著過程中,中文表達與運用的能力也不斷提高,更容易吸收和理解中外優秀文化作品,從而提升其自身的文學素養。 最后,“名著導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文化修養,豐厚其精神世界。在中外優秀文化的耳濡目染下,學生的精神領域不斷拓寬,精神世界更加豐厚,促使其形成優秀的思想文化素養“名著導讀”教學是學生積極探索人類世界文化瑰寶的指向標,在學生增長智慧、豐厚心靈以及人生發展等方面中都有著積極意義。。因此,“名著導讀”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板塊,對學生的閱讀習慣、文學素養和思想文化素養的形成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二、名著導讀教學設計的具體案例
2.1《智取生辰綱》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閱讀任務設計
根據課本內容,結合教學目的,在課堂開始前設置閱讀任務,稱其為自主閱讀任務,學生需分三次完成。第一次是學生需要自由通讀,學生只需要自由閱讀全文,并不需要帶有任何任務,大體上了解文章內容即可。第二次閱讀時,學生需要給文章寫內容梗概,并記錄閱讀中遇到的疑惑或難點。第三次閱讀時,要求學生精讀文章,想辦法第二次閱讀中所發現的難點,自主解決閱讀困惑,并寫出讀書筆記,詳述其問題內容和解決方法。其次在課堂上,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讀書報告,對文章中的重難點進行疑難解決,回答學生的主要問題,點名文章主題重點以及行文層次,通過演示文章具體問題的解決過程,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閱讀任務根據教學內容分為三個階段,課前安排,課堂討論以及課后反饋。在課前安排階段,要求學生預習課文,并且完成課后“思考研究”的題目。并且,給出三個簡答題,要求學生帶著閱讀任務在精讀的過程中找到答案。這一階段能夠幫助學生自主概括文章內容和行文思路,體會文章主題。在課堂討論階段,教師對三個簡答題展開充分的課堂討論,鼓勵學生積極發言,要求其在回答過程中必須基于文本內容提供依據,加上自身的解釋。其后,教師再針對發言內容總結學生的把握程度,并及時補充課文重點。最后,在課后反饋階段,教師根據課堂內容和教學目標提供文本相關主題,要求學生課下撰寫一篇讀書報告,鼓勵學生多方面多維度思考問題,提出見解,并及時為學生的報告內容進行指導。教學的三階段發揮著各自的獨特作用,能夠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和自覺,推進教學任務的完成,同時能夠讓學生形成更加系統化的知識體系。
2,2《智取生辰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教學設計
在《智取生辰綱》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名著導讀”課中,需要完成三個最重要的任務。首先,完成教學目標,也就是帶領學生理解主要內容、整理文章主要情節、體會主要思想感情以及主題。其次,需要激發學生對《水滸傳》和《朝花夕拾》的興趣,為之后的教學內容打基礎。再次,向學生介紹名著的歷史價值和歷史地位。在課堂開始時,教師可以使用課前發放的教案,讓學生充分交流和討論對《水滸傳》和《朝花夕拾》的了解,不必拘于形式和內容,提供一個暢所欲言的情境,以此來發展學生的閱讀興趣。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教師再繼續進行補充說明和知識拓展,主要重點介紹《水滸傳》和《朝花夕拾》文學背景和體裁知識。教學進行時教師應當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使得學生主動形成自己的知識脈絡,可以推薦學生使用“畫時間軸”的方法,通過板書的形式將課文主要情節梳理一遍,讓學生整體感受情節脈絡。課堂結束前,教師應當要求學生將閱讀過程中的疑點難點進行說明,統一集中解決。
三、結語
從部編本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板塊的設置中可以看出,教育部對學生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的重視,教師基于這一教學目的,更應該在“名著導讀”課堂中發揮其引領指導作用,讓學生真正將名著讀完、讀通、讀懂、讀透?!懊鴮ёx”的研究和策略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需要將理論分析和教學實踐相結合,需要將學生特點和教師需求相結合,不斷進行修改和完善,將“名著導讀”提升語文素養的功能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溫儒敏. 應當把閱讀放在首位[M] / /溫儒敏. 溫儒敏論語文教育.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106.
[2] 溫儒敏. “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J]. 課程·教材·教法,2016 ( 11) .
[3]費靖靜.開展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策略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6,(S2):278.
[4]聞鴿.在初中名著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6,(28):28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