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卿
一個中午,我正在批改作業。一名學生湊過來問題目:“王老師,6的因數有1、2、3、6,這幾個數的關系是1+2+3=6。像6這樣的數,叫作完全數。可是,1為什么不是完全數?1只有一個因數,1=1,1應該也是完全數呀。”
“1為什么不是完全數?”我還真回答不上來。我答應查查資料再告訴她。在查閱資料時,我發現:完全數是指它所有的真因子(即除自身以外的約數)的和恰好等于它本身。這個定義將1排除在完全數之外。有了這份資料,我把學生找來,給她作了詳細解答。
? 學生這個問題算是解決了,可我又產生了一個新問題:如果學生在課堂上提出這個問題,面對全班學生,我該如何回答?在課堂上停下來查找資料,課堂教學任務可能無法完成。
? 當然,當我們將教學目標指向“增強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時,“提出問題”是重點,教師未必需要立即進行回答。
? 我曾在小學數學優質課比賽中聽過一節《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單元復習課。中間有這樣一個環節,讓我印象深刻。有學生問:“為什么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讀法不一樣?”
? 教師的回答是:“這個問題老師沒有答案,其實,我們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教師雖然沒有回答這個問題,但是充分肯定這是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
? 那么,如果教師在課堂上沒有足夠的思考時間,是否可以將“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延伸到課外呢?
? 我嘗試著布置“提出問題”課后作業,鼓勵學生結合所學內容在課外提問,教師則對學生提出的簡單問題和超標問題逐個批復,對有價值的問題結合教學進行全班回復。
? 有共性的問題會有多個學生提到,切中學習難點,可以在課堂上導入,將學生問題當作習題,學習活動就順著問題展開。
? 學完《探索圖形》一課,有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書上3個大正方體分別是由8個、27個、64個小正方體拼成,那么100個小正方體可以拼成一個大正方體嗎?”我覺得這個問題很有價值,通過這個問題可以引導學生發現總個數與每條棱上個數之間的關系,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 于是,我在練習課上用學生的問題來設計習題。
? 我設計了兩個環節。環節一,回應學生提出的問題。首先讓學生猜一猜:100個小正方體可以拼成一個大正方體嗎?然后,讓學生觀察棱長是2個、3個和4個的大正方體,尋找每條棱上小正方體個數與總個數之間的關系。最后,讓學生說說100個小正方體不能拼成一個大正方體的原因。
? 環節二,拓展。出示上圖,提問:“繼續搭下去,要搭成一個長方體至少需要再搭多少個小正方體?”讓學生去思考搭成以后長方體長、寬、高各是幾個小正方體,計算出搭成長方體的小正方體總個數,再減去已有的小正方體個數,就是答案。學生通過這道拓展題,發展了空間想象力,也加深了對體積公式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