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摘要: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和經濟的發展保持良好態勢,人民生活水平開始追求高質量。個體出行需求的增加伴隨私家車保有量的激增導致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持續惡化,道路資源拓展的供給速度遠遠小于城市人口增加和出行需求非線性增長的速度,使得城市交通供需不匹配問題更加嚴峻。交通擁堵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粗獷型發展帶來的必然后果,要治理交通擁堵,首先要改變城市的發展理念;其次,治理交通擁堵需要重構城市交通服務方式,提高交通運行效率。針對烏魯木齊市交通擁堵問題,從擁堵特征和擁堵成因分析后,提出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以緩解烏魯木齊市交通擁堵問題。
關鍵詞:交通擁堵;擁堵分析;協同管理;綜合治理
中圖分類號:U491.4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目前,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已成為制約居民日常出行和抑制城市發展的主要屏障。國內外諸多學者從城市規劃與公共交通發展、土地利用性質、空間結構改善、交通組成及交通需求管理等各個方面對治理交通擁堵問題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紐約市通過實施稅收政策、倡導和發展公共交通等措施緩解交通擁堵。香港的完備公共交通系統承擔著主要出行需求,使交通運行效率大大提高,在相同的國際大都市中交通指數相對較低,是目前國內解決交通擁堵的典范??傮w來看,國內外治堵措施從短期和長期角度出發,通過完善道路設施、優化公共交通、精細化交通管理、交通需求和停車管理等方面著手實施。
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是綜合性和長期性的問題。因此,本論述從烏魯木齊市交通擁堵現狀分析,提出緩解交通擁堵應分階段治理。針對烏魯木齊市天山區、水磨溝區、沙依巴克區、高新區、經開區和米東區進行為期3年的交通擁堵問題治理,制定烏魯木齊市緩堵行動方案、年度緩堵方案和疏堵工程三步走戰略。采用交通運行數據定量分析與現場調研結合,借鑒國內外成功的治堵方法,結合烏魯木齊市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完善烏魯木齊市的治堵方案。
1擁堵特征分析
截至2018年,烏魯木齊市全市常住人口350.58萬人,全市建成公路里程2905km,擁有出租汽車1.31萬輛,城市公交車輛4382輛,每萬人擁有公共汽車16.38標臺。公交營運線路條數211條,運營線路總長度3503km,線網長度1142km。全市民用車輛保有量114.72萬輛,其中私人汽車94.90萬輛。根據規劃,到2020年,烏魯木齊市地鐵線路由1號線和2號線一期2條軌道交通線路組成,總長48km。按人口密度和人均線路里程占有率計算,烏魯木齊市與國際大都市交通構成和管理存在較大差距,但交通擁堵指數卻居高不下,因此迫切需要改進現有交通管理策略。
在對烏魯木齊市交通運行數據定量分析和現場多次調研分析相結合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擁堵特征與成因、借鑒國內外治堵經驗,并形成治堵策略和方案。為觀察交通擁堵情況、判斷擁堵的原因、了解交通運行狀態和路況變化、形成初步改造方案,利用浮動車法、實時地圖和現場調研對擁堵點進行篩選,以15min為時間間隔,基于“速度閾值”依照道路等級對應擁堵速度判斷標準,篩選每15min嚴重擁堵路段;常發性擁堵點段判斷(統計一個工作日高峰期嚴重擁堵路段,50%以上時間擁堵);常發擁堵路段是指一周5個工作日大于或者等于60%概率擁堵路段。通過調查數據分析,早晚高峰擁堵分布總體呈現趨同性(擁堵交叉口均25個),局部存在差異性(早高峰擁堵路段17條,晚高峰擁堵路段19條)。利用實時地圖和現場調研發現常發性擁堵點89個。通過對比分析可知擁堵路段主要集中在:城市主干路;城市道路與快速路銜接路段擁堵突出(外環路南湖東路,河灘快速路新醫路、人民路、紅山路和喀什東路);主要吸引點周邊擁堵嚴重(行政辦公區、學校周邊、醫院、商業區等);職住不平衡造成擁堵潮汐現象;地鐵施工沿線交通擁堵嚴重等五個方面。
2擁堵成因分析
擁堵的原因可以分為宏觀原因、中觀原因和微觀原因。(1)宏觀層面:汽車保有量增速較高,道路分擔率持續上升;蜂腰型城市結構,片區之間缺少直接聯系通道;就業人口居住集中、職住分離,跨區出行需求大。(2)中觀層面:路網密度5.26km/km2,未達到城市規劃規范要求,難以滿足現行出行需求;公交分擔率低,常規公交有提升空間,軌道交通未成網運營;貨運通道與城市交通干道重合,客貨運走廊未分離導致交通狀態更加惡化;快速路出人口密度大,城市道路承接能力不足。(3)微觀層面:城市中心區域停車資源不足,侵占道路資源違章停車現象嚴重;交叉口交通標志、標線、信號燈設置不合理,導致交通時空關系混亂;道路施工作業等影響道路通行能力。具體擁堵原因見表1所列。
3 治堵措施
治理措施主要有:合理的進行超前規劃、健全道路交通設施;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優化交通出行結構;輿論引導、綠色出行;管控私家車交通需求、加大低承載出行成本;加強智能交通建設、加快交通人才引進與培養。治堵措施根據影響范圍從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提出策略,然后按照系統措施實施計劃、協同管理對策和治堵資金等方面詳細展開。
3.1微觀、中觀和宏觀治堵措施
微觀方面,根據用地條件在CBD新建立體停車庫(樓)或地面停車場,引進推廣智慧停車系統;優化交叉口設計,引進智能控制系統;精細化道路施工影響下的交通流組織;細化設計交通設施,完善慢行交通;編制烏魯木齊市《作業車運行管理規定》。中觀方面,加快完善路網,優化管控方案,提升道路占有率;積極支持公共交通發展,采取降費補貼,增加公交線網覆蓋率和密度,提升公交服務質量;規劃環城道路或改變管理控制方案,使客貨運分離;編制《街道設計導則》;編制《軌道站點接駁涉及導則》。宏觀方面,編制《中長期路網規劃》,更新《停車設施規劃》,優化落實《慢性規劃》,推進《公交場站樞紐規劃》;編制《總規》,修編《規劃管理技術規定》和《停車管理條例》。
3.2 交通系統治堵措施
3.2.1城市路網
首先,對市區范圍內道路網完善,使路網密度達到8km/km2,具體路網密度調整為:快速路路網密度由現有的0.18km/km2提升至規范最低標準0.5km/km2;主干路現有的密度完全符合標準;次干路現有密度為1.19km/km2,根據規范提升至2.5km/km2;支路由現有密度2.53km/km2提升到4km/km2即達到規范。其次,完善路網級配,各區道路建設應從路網級配薄弱環節著手,目標達到1:2:4:8。重點片區路網修補,作為道路網完善的突破口,如西北外環內象限。繼續開展打通斷頭路和丁字路工程,新建和擴建道路,實現全市路網級配合理化。新建道路應以建設次干路、支路為主,快速路建設應以高新區、米東區、經開區為主,重點片區路網完善,運用田字格劃分北部區域,建設兩縱三橫約50km。完善路網結構,形成中心輻射南北、東西向幾個主要通道;完善西北外環內部片區路網,南北向道路沿線低級道路進行貫通和升級;東西向道路為新建路,需要隧道穿越山嶺,聯通環內外片區,具體實施情況如圖1所示。完善鯉魚山片區路網,打通鯉魚山路西側南北向道路和東西向隧道,增加區域主通道,分流北京路、鯉魚山路、河灘快速路交通壓力;對煤炭采空區路網完善。
3.2.2 公共交通
實施BRT提速,將原本的BRT速度15km/h通過一系列措施提速到18~20km/h,主要包括完善專用道,增加物理隔離設施;對駕駛員進行近距離停靠培訓,提出營運獎勵制度;安裝BRT車載攝像頭,提升違法執法力度;挖掘道路空間資源,建設BRT區間車停車點;給予BRT專用相位或設置公交優先信號。
合理推進公交專用道建設。2017年年底,烏魯木齊公交專用道長188.36km,其中BRT專用道130km,在公交利用率較高線路,繼續增加專用車道設置;提升公交站臺服務質量,建設高標準、高質量的公交站臺(設置港灣式公交站臺,改造和規范化常規公交站臺);老式公交車更換成低地板空調公交車,減少上下車速度;規范公交站臺設計標準;提高公交站臺服務體驗,設置透明質感的公交站臺,增加座椅和避雨設施;建設小型路側公交樞紐,改善不同類型公交換乘,縮短換乘距離,根據不同情況設置優惠政策,增加公交吸引力。完善軌道交通與常規公交接駁設計,擴建軌道交通出入口停車設施,出臺軌道交通出行優惠政策等。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提升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都會大大優化出行方式結構,緩解交通擁堵問題。
3.2.3 慢行交通
提升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品質,改進平整度、連貫性,清除步行道和盲道障礙物。建設風雨連廊,抵御氣候影響,推進入和非機動車一體慢行廊道,打造寬敞舒適的自行車道。塑造高品質街道公共空間,在軌道站點出人口設置公共廣場和自行車寄存點,在人行道寬闊地段,設置口袋公園,公園和社區采用間斷式設計,增加街道美感,改善城市面貌,引導短距離出行方式改變。
3.2.4 停車系統
在停車難的商業區、醫院地區修建公共停車場(庫);建設立體停車設施,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引進并推廣智慧停車系統,增加停車誘導信息標志和共享渠道,改善停車實施利用率。適度增加擁堵路段附近停車費用,引導公共交通綠色出行。
3.2.5 交通管理
定期更新交通標志和道路標線,交通標志牌與其他市政設施實現多桿合一;定期更新交通標志標線設施設計和施工標準;采用智能交通系統優化交叉口相位和信號配時方案,為城市交通使用前沿科技治理奠定基礎,更加準確和智慧的優化城市交通管理。
3.2.6 政策機制
建立緩堵工作領導小組,綜合編制適合烏魯木齊的行業原則和指導文件,同時開展TOD專項規劃研究并宣傳綠色出行理念。
3.3協同管理對策
3.3.1轉變政府職能
在治堵階段,形成以人為核心的管理理念,提高政府的運行效率,簡政放權,使程序簡單化。規劃局、城管委、交通局、交警大隊、園林局成立統一的領導小組,統一指揮,統一調度。避免治堵階段因各政府部門意見不統一、要求不一致而引起治堵工作的延緩和治堵策略無法實施。
3.3.2協同治堵
從整體出發,各因素綜合考慮,然后逐點擊破,做到從面出發,以點破面,避免因各因素單獨考慮導致的不匹配和不平衡伴生問題。運用協同管理的方式,各因素一體化考慮,從多方面解決交通擁堵。
3.4治堵資金
治堵總耗資35.277億元。其中治堵第一年消耗總資金18.534億元,其中研究和前期耗資840萬元,工程改建和建設耗資18.45億元。治堵第二年消耗總資金6.285億元,其中研究和前期耗資850萬元,工程改建和建設耗資6.2億元。治堵第三年消耗總資金10.458億元,其中研究和前期耗資580萬元,工程改建和建設耗資10.4億元。具體治堵資金消耗情況見表2所列。
4 結語
本論述在大量的交通調查和交通調研的基礎上,通過詳細分析擁堵成因,充分借鑒國內外治堵成功的方式和措施,結合烏魯木齊市交通發展現狀,提出可實施性強的治堵措施。如從政府角度出發大力支持交通建設,廣泛聽取意見和建議,引進國內外先進智慧交通系統,完善相關規范和標準,統籌協調各方資源,積極實踐,以取得顯著效應。與此同時,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是一個復雜且難以根除的城市發展頑疾,必須做好長期治理和不斷更新理論的準備,為城市發展和交通強國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