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辛蔚
摘要:農村金融市場的繁榮與發展,不僅需要政府與金融機構的推動和實施,更為重要的是提升農戶的金融意識,使其主動參與到金融市場中。本論述以甘肅省景泰縣三個鄉鎮農戶的金融意識調查數據為基礎,深入分析甘肅省農戶金融意識薄弱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以期促進農戶不斷提升金融意識,參與金融市場,使農村金融市場不斷完善,促進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
關鍵詞:金融意識;農戶;對策建議;景泰縣
中圖分類號:F832.35文獻標志碼:A
21世紀以來,我國高度重視農村金融市場的改革與建設,尤其是在近年來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包括政策性銀行和商業性銀行均為農村金融市場的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僅僅靠政府及銀行的努力并未取得顯著的效果,究其核心原因,是農產的金融意識不足,對政府及銀行提供的金融服務沒有有效接受和應用,導致農村的金融市場發展仍較為緩慢。甘肅省作為西部省份,其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村金融市場發育滯后。近年來借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的東風,大力培育農村金融市場,尤其是不同商業銀行在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中通過各種形式為農村金融貢獻了巨大力量,如建設銀行甘肅分行通過“五業富民貸”、“農耕文明”等金融產品,使更多的農產享受到金融服務,提升了農戶的金融意識,極大促進了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但農村金融市場的培育,僅靠政府和銀行的努力遠遠不足,更為重要的是需要提升受眾的金融意識,主動接受和參與到農村金融市場的建設中,才能夠不斷繁榮農村金融市場,增加農產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氣
金融意識是指居民對金融知識的了解程度和參與金融活動的意愿和能動性。農村居民由于其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不強,金融參與程度低,對金融知識的了解程度十分欠缺。而甘肅省作為我國較為落后的省份,農村居民的生活條件及文化程度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金融意識更為薄弱。本論述基于對甘肅省景泰縣農戶金融意識的調查,分析景泰縣農戶金融意識不足的主要原因,并據此提出提升農戶金融意識,繁榮農村金融市場的對策建議,使政府與銀行能夠更為明確地了解農戶的金融需求,有的放矢,以期為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提供借鑒,并助力貧困農產依托金融市場提高生活水平,實現鄉村振興。
1調查區域及調查基本情況
景泰縣隸屬于甘肅省白銀市,位于甘肅省中部,下轄8個鎮、3個鄉,總人口24萬人。景泰縣自然環境惡劣,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干旱山區、風沙區和鹽堿區三大區域,農戶生活條件極差,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緩慢。2018年,景泰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萬元,較2017年增長7%;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萬元,較2017年增長9.7%,但遠低于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46萬元,可見景泰縣農村發展仍十分緩慢。隨著近年精準扶貧戰略的實施,以及普惠金融扶貧的開展,景泰縣于2019年4月退出國家貧困縣行列。雖然景泰縣退出了貧困縣,但由于經濟基礎薄弱,金融市場發育緩慢,農戶的文化程度極低,導致農戶的金融意識嚴重不足,阻礙了農產依托金融促進發展的腳步。
基于此,本論述選取了景泰縣經濟發展水平緩慢的喜泉鎮、寺灘鄉和五佛鄉于2018年12月對農產進行金融意識的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包括農戶的家庭基本情況、收入來源、投資理財觀念、融資觀念等。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收人問卷288份,問卷有效率為96%。從受訪者特征統計來看,受訪農戶平均年齡為47.2歲,受教育程度為小學及以下的占52%,初中占26%,高中及以上的占22%,由此可見,景泰縣農戶整體受教育程度較低,對金融知識的接受程度很弱。受訪農戶的人均年收入為9870元,遠低于全國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見景泰縣農產的生活條件仍較為困苦,進行金融活動的資金較少。
從調查數據發現,景泰縣三個鄉鎮的農產金融意識很低,對“金融”的概念并不理解,超過80%的農戶對股票、基金、債券、網銀等金融詞匯不理解,對僅有的現金余額也只使用傳統的理財方法,將其存人保險的金融機構(如信用社、銀行)中,在問詢農戶是否愿意掌握金融知識時,只有28%的農戶表示愿意積極學習相關的金融知識,由此可見貧困地區農戶的金融意識極其薄弱。從其實際的金融行為看,僅有18%的農產有向銀行申請貸款的經歷,但由于貧困地區農產收入低,缺乏擔保人和財產抵押,能夠獲得貸款的比例極低。較為年輕的農戶具有較高的金融產品接觸率,30歲以下的農戶有65%以上的有過使用信用卡、購買理財產品的經歷。而年齡較大的農產由于其接受能力有限,金融產品接觸率極低,制約了整個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
2 景泰縣農戶金融意識薄弱的原因分析
2.1接觸金融知識的渠道少,金融知識宣傳力度仍不足
景泰縣地域較為偏遠,農村自然條件惡劣,農戶收入較低,消息閉塞,農戶接觸金融知識的渠道極其有限。雖然近年來普惠金融扶貧的大力開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農產的金融意識,但仍遠遠不足。目前對金融知識的宣傳渠道多以基層政府的宣傳為主,如村委會以傳單形式進行普及和宣傳,但內容多為簡單的防范金融詐騙等,收效甚微。相關的金融機構通過在村級設點等方式宣傳其金融產品,但缺乏一些基礎的金融知識的傳授,使農產無法深入了解較為詳細和系統的金融知識。少部分農戶能夠通過互聯網渠道主動學習相關的金融知識,但也僅限于年輕群體,而對于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更弱的老年群體,其對金融知識的了解只能通過村級政府的宣傳、與其他村民的交流中獲得,且并不能起到較好效果。
2.2 農村居民文化程度低,對金融知識的接受能力弱
景泰縣農村居民普遍學歷程度較低,大部分農戶的教育背景為小學或初中,導致其缺乏足夠的學習金融知識的能力。在問及是否需要獲得專業的金融知識幫助時,大多數農產表示“沒有必要”(多為40歲以上的農產),少部分農產表現出較為積極的學習欲望(多為20~40歲的農戶)。由此可見,農村居民教育背景落后是導致缺乏足夠金融意識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部分農產未能認識到金融知識的重要性,且其對于金融法律法規和金融風險意識更為模糊。農產普遍認為只要將盈余的收入存入銀行即可,其他的金融產品不適宜自身使用,由于金融意識的欠缺,部分農戶對其他的金融產品抱有懷疑和畏懼的心理,認為其他的金融產品存在較高的風險,不愿意參加其他的金融活動。
2.3 農戶缺乏對創新型金融工具的認知與了解
隨著金融市場環境的不斷完善、發展及技術升級,以及不同的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的大力推廣,許多創新型金融工具已經逐步普及,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巨大便利。但對于景泰縣較為偏遠、以農業為主導的農村地區而言,創新型金融工具并未得到推廣,許多農產都缺乏對創新型金融工具的認知與了解。例如,網銀在城市居民中已經普及,但在對景泰縣農產的調查過程中,發現有超過50%的農戶“沒有聽說過網銀”,有超過70%的農產沒有使用過網銀,僅有不到30%的農產表示“使用過網銀(多為30歲以下的農產)”。大部分農戶仍通過金融機構網點實現“存款”、“取款”、“貸款”,ATM機的使用也較少,有45%以上的農戶未曾使用過ATM機。對于近年興起的其他創新性金融工具,如“支付寶”、“微信”、“云閃付”等金融支付產品,大部分農產僅表示聽說過,而從未使用過,少部分使用的農戶也是較為年輕的農戶,整體來看農戶對近年借助互聯網發展的新型創新型金融工具的認知與了解程度仍極低。
2.4 農戶經濟收入低,金融活動參與有限
農產經濟收入較低是導致其金融意識薄弱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景泰縣大部分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自然條件惡劣,農業收益低下,經濟發展水平落后,長期以來一直是國家級貧困縣,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較大,特別是發展落后的貧困地區,農戶的人均純收入不足1萬元,維持基本生活已很困難,農戶基本沒有能夠進行儲蓄和參與金融活動的剩余資金,由于經濟收入較低,而大部分金融產品都具有一定的起購額度,農產難以享受到金融機構提供的一些特色產品和服務。低微的經濟收入,使農戶無法進行相關的金融活動,享受相應的金融服務,自然使其認為金融知識對其沒有任何用處,不愿主動學習和掌握相關的金融知識,長此以往,農戶與金融機構的產品和服務距離相去甚遠,導致其金融意識愈發薄弱。
3 提升農戶金融意識的對策建議
3.1多渠道加強農村居民金融知識宣傳教育
從調查結果來看,農村居民中青壯年對金融知識的接受程度和學習意愿較高,由此,應從多渠道主要針對農村青壯年進行金融知識的宣傳教育。一方面,基層政府應繼續提升對農村金融工作的重視程度,將農村居民金融知識的宣傳教育作為一項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工作開展,制定有效的行政村金融知識宣教工作計劃,使農產接受到更多的金融知識。尤其是基層村委會,可通過發放金融知識傳單、張貼金融知識標語,定期組織金融知識講座等形式向全村農產普及金融知識,不斷提升農產的金融意識。另一方面,金融機構也應不斷深入農村,為農村居民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強化農村居民的金融意識,提升其金融知識,如通過建立村級辦事機構、村級金融知識宣傳教育中心等方式,向農戶傳遞必要的金融知識。最后,應培養農戶主動學習金融知識的意識,向農戶說明學習金融知識的重要性,使農戶能夠主動咨詢和學習金融知識,提升金融素養。
3.2 多措并舉為農戶提供更多金融服務
首先,政府應以政策為指導,創建一個符合農村居民金融需求的客觀環境,鼓勵農村居民積極使用金融產品。例如,地方政府可通過強化供給側改革、建立“兩權抵押貸款制度”、引進政策性銀行、農業銀行、商業銀行、小額信貸公司、擔保公司等金融組織,以此構建符合農村居民金融需求的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鼓勵農村居民購買穩定的保險、債券等金融產品,使之切實享受到金融服務體系帶來的實惠和便利。其次,以多樣化的渠道為農村居民提供金融服務。基層政府、村委會和金融機構可協調開展工作,由政府牽頭組織,村委會和金融機構具體構建多樣化的渠道,為農村居民提供更加方便的金融服務。例如,可由金融機構在村委會組建“駐村辦事機構”,宣傳推廣新型金融產品,指導農村居民根據自身的實際需要選擇相應的金融產品,鼓勵農村居民通過網絡渠道使用創新型金融產品。
3.3 深入了解農村居民金融產品的需求
一方面,通過“實地、線下”的方式了解農戶對金融產品的需求,即當農產在實體金融網點辦理業務時,由業務員對其進行詢問,了解其對于金融產品、金融服務的相關意向。同時,由業務員面向農產大力宣傳推廣創新型金融工具和產品,指導、幫助他們學習使用ATM機的各種常規操作功能,以此提升他們對創新型金融工具和產品的了解度。并且金融機構應定期組織業務員進入農村對居民的金融產品使用情況進行階段性回訪、開展調研,記錄、統計農村居民的金融產品使用情況,并整理農戶對金融機構服務的相關意見和建議。另一方面,通過“網絡大數據”的形式建立農村居民金融產品使用反饋機制,由金融機構建立數據庫,將農村居民的金融產品使用情況相關信息統一納入至數據庫中并進行算法分析,以此作為金融機構改進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重要依據。金融機構也可通過網絡的形式進行金融產品和意識的問卷調查,詳細了解農村居民對于金融機構所提供產品和服務的意見或建議,以此作為改進金融產品、完善金融服務重要依據。
3.4 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提供多樣化金融產品
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提升農戶金融意識的基礎,只有農產的收入不斷提高,有一定的剩余資金進行支配時,農戶才有一定的意愿了解和接觸金融產品。景泰縣農產農業生產經營條件較差,農業生產效益低,應不斷引導農產外出務工增加收入,同時推動傳統農業結構向現代化農業體系過渡,以此推動農業經濟增長;適當引進和發展工商業,切實增加農村居民的經濟收入,使農戶能夠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基礎上,有剩余的資金參與金融產品的購買和服務。不同金融機構應不斷細化金融產品分類,推出適宜于農村居民使用的多層次金融產品。例如,針對不同需要的農村居民群體提供多樣化的結構性存款、貸款、保險、證券、融資等服務,力求開發多樣化的產品,使農戶能夠切身體驗農村金融產品,體驗金融市場的發展對其自身帶來的利益,促進其不斷接觸和使用金融產品,在使用過程中再加強其金融意識,形成良性循環,以實現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