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生命哲學理論、體驗式學習理論、情感學習維度理論分別為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依據,構建了初中語文情感體驗式閱讀教學設計,由情境創設與發現一教學活動的起始階段、情感萌發與體驗一探求未知的學習階段、價值實踐與生成一生命主體的建構階段、境界審美與升華-情感體驗的延伸階段構成情感體驗式閱讀教學設計的操作模型,是語文學習的至關重要的手段和環節。
關鍵詞:情感;情感教育;閱讀教學
在我國,長期以來由于受到“應試教育”和教育教學評價體制的影響,教育者往往過分注重學生的認知教育,而忽視學生的情感教育,導致學生的學業和人生未來不能和諧發展。當前中學生新環境中的適應能力、成長能力、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等方面則相對薄弱。其表現為學生的學識水平、求知欲望、思考能力、創造能力、毅力、責任心、專業成就的可能性等方面只是處于中等的水平。筆者認為,學生成長能力不高其中原因之一是語文教育的缺失,使得學生未能學會對物質價值的珍惜和對獲得過程的感性認識。面對幸福生活,他們甚少思索,甚少想一想“這樣的生活是如何得來”,“該用何種態度對待這樣的生活”。久而久之,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感就會缺失。
一、“基于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探討”的提出
要改變這種現狀,語文教師應該把更多的關注目光放到學生身上,從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入手。將學生培養為語文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生命體驗中獲得有利于長性發展的經驗和技能。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提到語文課程是工具性人文性共融的課程,語文教學要重視、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獨特感受”。這給筆者的啟示是:“情感教學”是語文學習的至關重要的手段和環節,知識的獲得、情感的熏陶、經驗的收成不應該是由老師灌輸,而應該是由學生自主體驗而成。
二、情感教育帶入文本學習的形式與優勢
通過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設置“知情合一”的教學目標,設置“情境模擬”的教學策略,引領學生走進教材去感知內容、體驗情感、探究寫法、品味語言,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動機,引發學生深刻的思考,并有效促進了學生語文學習審美能力的發展,學生內在情感被喚醒,并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得學生個性得到張揚和發展,使得語文課真正促進學生生命成長。
三、情感教育教學體驗對策
(一)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但同時也不能丟掉“以教師為主導”的觀念,并在課堂中貫徹“以互動為基礎”的精神。
講授《貓》時,筆者走下了“講臺”,讓學生做了一次老師。經同學們投票選出來的小老師深感任重而道遠,為了把課講好,他們積極地備課,認真地寫教案,與同學討論,向老師請教,了解作者的生平,查找文章創作的寫作背景,想盡辦法吃透課文,一遍又一遍地錘煉教學語言,體會每段文字后面的情感,將自己的經歷和課文內容相關情節對比,力求達到最佳水平。
(二)設置“知情合一”的教學目標
情感教育理念的重要意義就在于重視學生的情感體會,重視課堂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生成。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之前,必須轉變教學理念,設置“知情合一”的教學目標,即把握閱讀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即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及價值觀,閱讀教學更多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人文素養。
以課文《背影》為例,文章最主要的特點是抓住父親的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在敘事中抒發父子深情?!氨秤啊痹谖恼轮兴拇纬霈F,思想感情一脈相承。第一次是文章開篇寫“背影”點題,有一種濃郁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第二次是車站送別,作者對父親的“背影”作了具體的描繪,這是寫作的重點。第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告別后,兒子望著父親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離情別緒,催人淚下。第四次是在文章結尾,兒子讀著父親的來信,在淚光中再次浮現了父親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與文章開頭呼應。課文教學的重點(教學的突破口)在于把握文中對背影的四次描寫,特別是從第二次的背影描寫中深刻體會偉大的父愛。教學的難點在于體會關鍵詞語“探、攀、縮、傾 ”的表達作用,學習文章獨特的描寫角度和樸素感人的語言特點,領會父子間的濃濃親情。根據對教材重難點的分析,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和能力目標:學習文章抓住人物的特點在特定環境下進行細致描寫的方法,在閱讀中抓住關鍵詞語“探、攀、縮、傾”,體會并賞析其在特定語言環境中表情達意的作用。
過程和方法目標:抓住“背影”這一重點,從整體上感知情感,在此基礎上對重點文段進行閱讀訓練。
情感和態度價值觀目標:珍惜親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和交流。
(三)設置“情境模擬”的教學策略
為了幫助學生們迅速而準確地理解課文內容,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挖掘教材中的審美教育因素,這時就需要教師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的生活情境或氛圍,以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和內心的真切感受,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只有學生真正走進文本中,真切感受字里行間所蘊涵的深刻意義,這樣的學習才會主動,這樣的課堂才會生動。
比如在教授《背影》一課時,我首先把羅中立的油畫《父親》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學生,并講述父親的故事,然后請學生講自己的故事。這樣通過畫和故事把學生引進了對父親深深的愛的情境中。在接下來的課文學習中,學生們都深含情感,在讀到文中父親穿過火車底爬上月臺的片段時,很多學生都不禁流下了眼淚。
但千萬要注意的是,情境創設不能濫用。很多老師為了給學生設置更好的情境,花了很大功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上,許多學校都把制作課件作為教師考核的一個重要方面。很自然,在課堂上,學生們的雙眼和思維全在精美的課件上了,課件喧賓奪主成了課堂的主體。
(四)構建“參與性”式的課堂學習模式
教師可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是善于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能通過一環緊扣一環的教學提示作進一步的思考、討論、理解、探究。而這些問題應該做到難易適中,甚至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提綱挈領的主問題。
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的自讀課《蠟燭》,可以圍繞主問題“南斯拉夫的母親為什么把她唯一珍愛的東西(結婚花燭)點在一個蘇聯青年的墳頭”來概括小說的故事情節,并把握這篇小說的兩個主要人物的形象。筆者認為這個主問題還能提升學生思考的層面,使孩子們的心靈有所震顫。語文教師巧設主問題,可激發學生思考的激情,以期獲得對文本挖掘的深度。
(五)以“促讀(寫)”的教學方式深化閱讀體驗
語文學習需要從課內拓展至課外,引導學生廣泛地閱讀,通過閱讀加深理解深化體驗;并通過“寫”的方式表達體驗,深化感悟。
教授《湖心亭看雪》一課時提出這樣的主問題:“張岱為什么是看,而不是賞?”一個問題引出了探究這位明朝遺老在明朝覆亡后內心的孤寂落寞。但對于這個問題,僅僅就課本內容是無法理解到位的,應及時補充張岱的身世,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這位作家,才能真正做到“知人論世”。因此拓展閱讀對理解文本非常重要。學習《談生命》時候也進行了課外拓展,拓展了比爾·布萊森的《萬物簡史》、張曉風的《人體中的繁星和穹蒼》、《西緒弗斯的幸?!?,回顧了杏林子的《生命,生命》和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在課堂上,筆者提出“結合個人的生活經歷談談你對生命的理解”的主問題,學生在思考后發表了各自的看法。如一個學生說:“母親懷我的時候本來是雙胞胎,后來母親擔心兩個孩子難以養活,打掉了其中一個。如果當時打掉的那個是我,那我就不可能來到這個世界。我要更珍惜來之不易的生命?!边€有一個學生這樣說:“09年由于身體的原因,我可以說是去鬼門關走了一趟。那次經歷讓我體會到了許多,也讓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經歷了這場磨難,我懂得了珍惜生命,能夠活著,真好!”學生之所以有如此深刻的感悟,是因為拓展閱讀撥動了他們內心的那根弦,感于心而發于外。
最后,情感教育注重于學生和文本產生共鳴,有利于學生從語文學習中獲得有益的人生經驗?,F今的年輕一代,缺乏對人生的整體規劃,缺乏對人生的深入思考。而情感教育重視學生和文本產生共鳴,感知作者的精神世界,則恰好可以彌補這一缺陷。情感教育讓學生可辯證地看待、吸取前人的人生經驗,可觀照自己的整體人生,這就是所謂的“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通過自我與他者的對比,學生可以收獲有益的人生經驗,不斷完善自己,最終有益于學生個體的可持續發展。情感教育是能促使學生對課文進行比較深入的思考的,這將有助學生持續發展的需要,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盧家楣著:《情感教學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版
[2]魚霞,《情感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年第1版
[3]朱小蔓,《情感教育論綱》,南京出版社,1993年第1版。
[4]夸美紐斯著:《大教學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年版期刊
[5]馬笑霞.論閱讀情感的培養【A】.杭州師范學院院報,1997(7).
作者簡介:
李斌,男,2014年畢業于湖南師范大學,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優秀教師,致力于研究初中閱讀教學,我愿意和孩子們一起成長,為孩子們的夢想插上翅膀,關愛他們,成全他們,成為他們生命中的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