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銳 胡永紅
摘要:目的:探究腦血管病臨床教學中標準化患者(SP)結合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BL)教學模式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本大學2018級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生200名作為研究對象,均給予腦血管病教學,采用雙盲法分為聯合組和參與組,各100名。聯合組采用SP結合PBL教學模式干預,參與組采用傳統教學。課程教學結束后,觀察兩組學生理論知識水平及實踐操作能力水平。結果:聯合組理論知識水平及實踐操作能力水平成績均高于參與組,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腦血管病臨床教學中SP結合PBL教學模式的應用效果顯著,能夠使學生理論知識及實踐操作能力水平得到提升,具有較高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腦血管病;標準化患者教學模式;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教學模式
腦血管病是臨床神經外科及神經內科常見疾病類型,泛指腦部的各種血液疾病,諸如腦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腦動脈炎、腦動脈瘤、顱內血管畸形等,均具有并發癥多、病情危急、致殘率高、死亡率高等特點[1]。基于腦血管疾病上述特點,對于臨床治療及護理等工作均有極高要求,故而對于尚未投入工作的醫學專業學生群體應采取有效教學,積極提高其綜合能力以確保能夠滿足臨床工作需求[2]。本院為圍繞腦血管病臨床教學中教學模式開展研究,就100名醫學專業學生采用SP結合PBL教學模式干預,整理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大學2018級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生200名作為研究對象,均給予腦血管病教學,采用雙盲法分為聯合組和參與組,各100名。聯合組男生40例,女60例,年齡19-22歲,平均(20.3±0.4)歲;參與組男41例,女59例,年齡19-22歲,平均(20.4±0.3)歲;兩組一般資料可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聯合組采用SP結合PBL教學模式干預,具體內容如下:臨床教學人員優先招募臨床授課經驗豐富的神經病學專業教授或碩士生6名作為SP進行培訓工作,隨機分為3組,每組2人;兩個人交互扮演患者及其家屬,引導學生對模擬過程進行觀察,根據腦血管疾病臨床癥狀擬定病情,包括病史、臨床體征、背景資料等,側重提高SP教學模式的代入感,使學生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全身性投入學習;教學內容完成后,要求學生模擬病史采集及專科查體工作,由教授及碩士生進行正確指導、分析及點評,促使其認知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開展PBL教學模式,要求學生自行分組,在課前階段指導教師向學生推薦參考書籍及文獻資料,對腦血管病教學內容進行預習;后教師結合教學內容擬定問題,要求小組學生共同圍繞問題進行探討,自主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措施,教師可根據其實際情況適當提出疑問輔導,使其針對疾病形成、病理特點、診斷、臨床表現、治療及預防,并指導其圍繞證實病例開展工作,促使其理論與實踐能夠有效結合。
參與組采用傳統教學,臨床帶教教師根據腦血管病教材對學生開展授課,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實施四個課時教學。
1.3 研究指標
課程教學結束后,觀察兩組學生理論知識水平及實踐操作能力水平。
采用不記名閉卷形式評定理論能力評分,以試卷評分為標準,總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學生理論知識掌握程度越高。
采用腦血管病實際工作情況進行評定實踐能力評分,以工作情況為評定標準,總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學生實踐水平越高。
1.4 數據處理
采取SPSS21.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數據以“±s”表示,采用獨立配對t值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卡方x2檢驗,差異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聯合組理論知識水平及實踐操作能力水平成績分別為(96.61±1.08)分、(96.65±1.10)分,參與組理論知識水平及實踐操作能力水平成績分別為(76.98±2.11)分、(76.54±2.30)分,聯合組理論知識水平及實踐操作能力水平成績均高于參與組,對比有統計學意義(t=82.815、78.878,P=0.000、0.000)。
3 討論
以往大學體系在針對腦血管病臨床帶教中多采用傳統教學干預,通過以教師課堂講授專業內容為主,并在實際教學基礎上指導學生掌握基礎理論,但大多學生在教學過程學習興趣不佳,對于疾病無具體形象的認知,導致其在工作中存在理論知識豐富、實踐能力缺失的問題,從而影響臨床工作開展[3]。
SP結合PBL教學模式是近年來大學體系常用教學方式,其中SP教學模式能夠準確對患者進行模擬,提高學生對于疾病形成、臨床表現、病理特點等信息的認知水平,并有效模擬治療場景,使其專業知識掌握能力及實踐能力得到增強;PBL教學模式則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問題,要求學生針對問題開展教學及相關分析工作,擬定解決措施后由教師進行指導,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生對于疾病相關工作的印象[4]。本研究結果,聯合組采用SP結合PBL教學模式干預,學生理論知識水平及實踐操作能力水平成績均有顯著提升,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臨床將SP結合PBL教學模式應用于腦血管病臨床教學中能夠充分發揮教學模式的特點,有效提高學生與疾病知識的接觸,深入分析疾病、管理、治療及預防等相關知識,促使其理論與實踐知識得到增強,從而確保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在腦血管病臨床教學中采用SP結合PBL教學模式干預具有顯著效果,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水平,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呂艷芳. 瑞舒伐他汀聯合普羅布考治療老年期腦梗死對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血脂及血漿炎性因子的影響[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7, 20(4):110-111.
[2]童桂珍. 基于量化評估策略下的護理干預對腦血管病介入治療患者負性情緒及術后康復的影響[J]. 醫學新知雜志, 2017, 27(2):192-194.
[3]車鋒麗, 趙性泉, 杜會山, 等. 以病例為基礎的教學法聯合傳統教學法在5年制臨床醫學實習醫師腦血管病帶教中的應用[J]. 中國卒中雜志, 2017, 27(1):94-96.
[4]馮金洲, 白定群, 余剛, 等. SP結合PBL教學模式在腦血管病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 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 2016, 13(3):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