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摘 要:目前校園欺凌現象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而且危害嚴重,“校園欺凌”是指由學生實施的對其他學生的暴力行為,并造成心理上、精神上或身體上的巨大傷害及痛苦,以老師和學生為受害人的財產與人身傷害行為。欺凌行為的表現形式多樣且特征明.校園欺凌與青春期獨特的心理特征、家庭的教育方式、大眾傳媒的不良示范同、伴團體的影響、學校道德教育缺失密切相關。欺凌行為不獨對受欺凌學生有害,對于欺凌者本身也有害。
關鍵詞:校園欺凌;欺凌行為
一、校園欺凌的界定
狹義的“校園欺凌”是指由學生實施的對其他學生的暴力行為,并造成心理上、精神上或身體上的巨大傷害及痛苦。廣義的“校園欺凌”,是指所有發生在校園及其輻射區域內的,以老師和學生為受害人的財產與人身傷害行為。校園欺凌屬于社會欺凌的一種,校園欺凌與一般社會欺凌有明顯區別。校園欺凌的行為人是未成年人,不能用處罰成年人的手段來治理校園欺凌;校園欺凌的受害人是未成年人,需要采取有別于以成年人為受害人的社會欺凌的防治措施。校園欺凌的施暴者是師生,而不能是校外人員;校園欺凌具有持續性和反復性,偶發性侵害不屬于欺凌,校園欺凌受害人長期不敢聲張,也不易被發現。校園欺凌更多地是羞辱、孤立、嘲笑、起綽號等“軟暴力”,而校園欺凌對受害人心理的影響很大,甚至會持續到幾十年之后。校園欺凌的受害人一般是缺乏反抗能力、身心發展還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因此最典型的校園欺凌現象應該是發生在幼兒園、中小學,而不包括高校。
二、中小學校園欺凌現狀
近年來“校園欺凌”“校園暴力”事件頻頻出現在大眾視野面前。在我們的認知中,校園本應該是最安全,最陽光的地方,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不僅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在沖擊著社會道德,法律的底線。校園欺凌事件或許就在你我身上發生,或許就發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我們的孩子在學校住宿期間自己的東西被偷多次不敢言語,鼓足勇氣找老師反映得到的是變本加厲的報復、每天生活在恐嚇之下、遭受著施暴者的譏笑諷刺、被施暴者惡意壓制……每每想到這里家長心里都傷心欲絕,擔心害怕,我們不禁要問,如此的“校園欺凌”—誰來為孩子們的安全負責。2016年全國批捕校園欺凌犯罪1180人校園欺凌數量上升且呈低齡化趨勢。現狀調查如下:
(一)校園欺凌現狀調查
(1)在是否發生過校園欺凌現象的調查中,你欺凌他人占45%,他人欺凌你占43%,其他占12%。(2)參與校園欺凌的同學學習成績水平調查中,中上占10%,中下占65%,和成績無關占25%。(3)主動發動校園欺凌情況調查中,身體強壯的學生占30%,脾氣暴躁蠻橫的學生占65%,單親家庭中的學生占5%。(4)成為受害者的調查中,人際關系不融洽的學生占比重最大,表明人際關系不融洽的學生容易成為受害者。(5)欺凌原因調查中,別人先惹我,要還擊的占42%;要報復的占28%;引起大家關注的占10%;打發時間,找別人發泄的占20%。
(二)學生之間欺凌現狀調查分析
(1)女生、男生選擇的欺凌對象:成績比自己差的,女生占15%,男生占18%;張揚、愛表現自己的,女生占40%,男生占38%;不受老師和同學喜歡的,女生占20%,男生占14%;鬧過矛盾產生報復的,女生占25%,男生占30%。(2)欺凌方式:言語欺凌、網絡欺凌、肢體欺凌、間接欺凌,分別占40%、10%、35%、15%。(3)認為校園欺凌會造成后果的調查中,被欺凌者產生報復社會的行為占55%,欺凌者會更加囂張占25%,校園風氣日益惡化占20%。
三、校園欺凌的特征
第一、發生空間是中小學、幼兒園及其合理輻射區域。雖然高校中也會發生欺凌行為,但是由于絕大部分學生已經成年且具有較強的獨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欺凌暴露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從發生頻度上比幼兒園、中小學要低得多。同時,相比較而言,欺凌行為對于未成年學生的傷害較之對于成年大學生的傷害要大得多。在幼兒園、中小學中基于同學關系和師生關系而產生的校園欺凌為害更甚,故最狹義的校園欺凌應該限定于幼兒園、中小學。所謂幼兒園、中小學的合理輻射區域,是指與學生學習、生活具有密切關系的區域,比如說在校園周圍200米以內的超市、網吧、影院、書店等屬于輻射區域。學校組織學生外出觀看演出、春游、參觀等活動過程中所經過的場所也應為合理輻射區域。孩子在門口被家長接到,乘公共交通工具回家過程中,已經與學校脫離管理關系,則不再屬于合理輻射區域。
第二、欺凌者應該是與受害人具有一定交往關系的人。對于幼兒園和中小學的學生來說,在校園中交往最密切的當屬老師和同學。而正是這種特殊的親密交往關系,才使得欺凌行為具有反復性、隱蔽性,并且對受害人的危害較為深遠。而校外人員入侵,具有偶發性、易識別等特征。對兩種行為應采取不同的對策,不應混為一談。
第三、受害人不包括教師。網絡上曾經報道過,幾名男生因為拒絕交卷而毆打老師,這種行為也不應該歸于狹義的校園欺凌之中。首先,這種行為非常少,也不普遍;其次,此種行為即使發生,也不會是反復性的行為;再次,教師遇到該行為會立即進行自我保護或者請求學校或警察幫助;最后,教師已經成年,此種行為對他的心理傷害,與此類行為對于未成年人的傷害有明顯區別。因此,此類行為也不應該包含于狹義“校園欺凌”概念之中。
第四、校園欺凌具有長期反復性和對象固定性等特征。欺凌行為一般是反復出現的傷害行為,學生之間在嬉戲時偶然造成的傷害,不能認定為欺凌。受欺凌對象固定,是指一個學生長期被他人(老師或學生)進行欺凌,而不能互換角色;如果被開玩笑者可以是隨機的而非固定的同學,則開玩笑的行為不屬于欺凌。當然,隨著實踐的發展,在特殊情況下,單獨一次行為如果符合其他標準,也可以構成校園欺凌(此種情況比例非常小,絕大多數校園欺凌具有長期性、反復性)。
第五、雙方權力、地位不平等,且受欺凌者不得自由選擇處于被支配地位。如果學生可以自由選擇退出則不是欺凌,如果學生并非處于被支配地位也不是欺凌。比如,教師與學生相比較處于優勢地位(專家權、強制權、酬賞權等),因此學生偶然的辱罵、毆打、反抗行為只能屬于暴力行為。
四、中小學常見欺凌行為
首先,欺凌行為可以是人身財產傷害(毆打、霸占財物等),也可以是精神傷害(謾罵、嘲笑、取綽號或者進行孤立),還可以是性侵害(如取笑其性別、性取向等);其次,欺凌行為可以當面進行,也可以通過電子信息手段(如通過電子郵件、微信、網站等散布圖像或者侮辱語言等)來進行。從各國經驗來看,必須成立“校園欺凌處理委員會”(由心理學、醫學、教育學、法學等方面專家組成)這樣的專門組織,對行為性質進行權威認定。否則就會像2016年12月份發生的“中關村二小‘欺凌事件”一樣,由于缺乏權威機構的認定,各方對于行為性質的認定嚴重對立。這里也折射出我國社會對于校園欺凌治理的無力與無效。欺凌行為的形式將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發展,凡是持續地對學生人身財產或者精神上進行侵害的行為,都可以列入欺凌行為。
五、校園欺凌的危害
在2014年的《美國精神病學雜志》上刊登了一項新的研究,該研究發現校園欺凌的負面影響可以一直持續到中年以后:經常受到欺凌的孩子在步入中年以后具有更大的抑郁、焦慮、自殺風險,在50歲時認知功能也會很差。同時這篇文章還介紹了英國學者做過的一組調查。研究者跟蹤調查了一組在14歲時欺凌他人的學生,研究發現,等調查對象到了32歲時仍有18%的人會欺凌他人,有超過六成的人具有高度侵略性,他們暴躁、易怒、喜歡爭論和有暴力傾向,20%的人走上了暴力犯罪的道路。欺凌行為對受欺凌者和欺凌者成年后的人格都有不良影響,政府對此既不能以加大處罰、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等手段簡單處理,更不可放任不管,必須綜合治理才能取得實效。
欺凌行為不獨對受欺凌學生有害,對于欺凌者本身也有害。父母出于自身的無知、溺愛而導致孩子產生欺凌他人的行為,應及時采取措施制止。若父母放任子女行為甚至是在欺凌發生后采取隱瞞、逃避措施,不僅傷害受欺凌孩子,同時也傷害了自己的子女。這類行為已經違反了法律設定“親權”的價值目標,法律必須予以糾正。比如,法律可以做出規定,責令此類家長進入“父母學習班”進行學習,或者采取罰款和批評教育等措施。這類規定雖尚未出現于法律條文之中,但是未來應在民法典、未成年人保護法中進行規定。
學生出現厭學現象;受害者讓校園里的暴力現象嚇怕了,因此不敢去上學,上課也不敢主動提問題,膽子更小,最后導致輟學。
學生人格扭曲;當學生受到無端欺辱時,其他同學由于害怕報復,不敢挺身而出主持公道,正義感被泯滅,周圍都是冷漠的眼神。”同情心、團結協作精神都一剎那轉變為倚強欺弱,人際關系淡漠,相互勾結、利用,一旦被壞人利用,將極易走上犯罪道路。
爆發惡性事故;由于多次受到欺辱,受害者壓力很大,等壓抑達到不能承受時,就會產生報復心理,寧肯魚死網破,鋌而走險。小者找上更多的人打擊對手,大者致人死命。這些事件的發動者,往往都是平時的受害者,由于一時的沖動,闖下了大禍。沖突中,如果雙方的社會關系、家庭勢力參與進來,將會釀成更加嚴重的后果。
六、發生校園欺凌的原因分析
(1)青春期獨特的心理特征。青春期的中學生身體處于快速發育階段,精力和體力都比較旺盛,有時需要對外發泄自己多余的能量,但心理上還不成熟,有時為了“面子”將自己所遇到的挫折和不滿發泄到他人身上。(2)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教育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有著很大影響,很多家長沒有辦法給予孩子正確的教育,甚至會將自己的不良情緒宣泄在孩子身上,致使青少年容易錯誤地宣泄情緒。(3)同伴團體的影響。人都有合群性,對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而言,在團體里的歸屬感非常重要,因此同伴的影響對青少年的行為影響也非常大。加強身份認同,也能對抗來自其他群體的排斥。(4)大眾傳媒的不良示范。處于青春期的學生還沒有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影視、圖書、網絡等大眾傳媒對暴力行為的大肆渲染,會增強他們的攻擊性。(5)學校道德教育缺失。當下的應試教育使得學校老師的重點關注一直在成績上,因而忽略了道德教育,也沒有投入精力關注校園欺凌事件。
七、校園欺凌的預防和對策
學校應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及時發現欺凌的苗頭,及時制止,處理妥善,及時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和錯誤。
(1)家庭方面: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家庭的教育同樣很重要,“家“是一個人素養養成的起點,不能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樣重要。應該很好的教育孩子,從小事抓起,善于引導孩子,經常交流,不僅是教會他們如何做人,還要讓他們懂得如何保護自己。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父母應給與更多的關愛和引導,更加注意觀察孩子每個成長階段的身心發展;選擇性地給孩子講一些校園暴力傷害的案例,讓這些事件對孩子有一個警醒的作用。同時,還要幫助孩子學習社交技巧,霸凌者的目標往往是內向、羞澀、安靜的孩子,自信開朗的孩子一般不會成為他們的對象。因此鼓勵孩子多交朋友、多帶他參加集體活動,多接觸社團活動,會有助于他建立對此類問題的解決信心。教育的目的除了是讓孩子學習知識和技能以外,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學會在社會上與人相處,而與人相處的技能唯有自己親自去探索去經歷才能獲得。
(2)社會司法方面:國家要完善政策法規,針對校園欺凌推出更加合理的政策。開展一些社會公益宣傳活動,號召人們齊心協力抵制校園欺凌,有效治理校園欺凌的這種現狀。政府應將反校園欺凌作為法定職責。應對校園欺凌的具體措施:給欺凌者予以警告,并記錄欺凌現象,有些欺凌可能構成犯罪,但多數欺凌并不構成犯罪。
(3)心理教育:在欺凌事件出現后,由教師和其他人員來對欺凌和被欺凌雙方進行心理咨詢,但最好學校配備專門的咨詢專業人員。同伴咨詢:一些中學委派高年級學生擔任同伴咨詢員,并對他們進行基本培訓,主要工作是了解和處理輕微的校園欺凌事件。
(4)個人方面:同學間和睦要和同學們處理好關系,不打同學小報告,不道他人是非,和同學發生沖突了,要及時消除誤會;
(5)謹慎交友:慎重交友,多交良友,融洽的同學緣也會讓那些品行不好的學生畏懼。
總之,中小學校園欺凌雖然只是學生成長過程中存在的一種現象,但它折射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不健康心理,應引起家庭和社會的重視。
參考文獻
[1]陳慈幸.(2002).青少年法治教育與犯罪預防.臺北: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陳小英.(2015).校園欺凌事件頻發大量個案被”內部消化處理”.法制日報,07-13-8.
[3]戴利爾.(2005).美國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發展(戴宜生譯).青少年犯罪問題,(4),13.
[4]三聯生活周刊.校園霸凌對孩子有哪些長遠影響?20150720//2017-01-02.
[5]陶建國.(2015).瑞典校園欺凌立法及其啟示.江蘇教育研究(6),3.
[6]王楚婧.(2016).校園欺凌問題成因及對策分析.理論導報(2),50.
[7]許明.(2008).英國中小學校園欺凌現象及其解決對策.青年研究(1),44.
[8]李靜.(2009).青少年網絡欺凌問題與防范對策.
本文為湖南省邵陽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新時期校園欺凌現象、成因及防治對策研究》(課題編號:SYGH1807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