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馳明
【摘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加強與學校的合作,幫助子女養成良好道德修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所以學校必須與家庭取得聯系,家庭生活和學校生活的合作教育,是兒童時期完善教育的首要和不可缺少的條件。家校合作以家長講師團為載體,通過開展家庭教育方法講座、主題教育講座、流動陪讀、親子共讀等內容,從而厘清家校共育的理念、目標、方法、路徑,提升家校共育能力,實現家校共自,助力兒童健康和諧、全面發展。
【關鍵詞】家長講師;品德;培養;研究
一、利用家長講師團進行品德培養帶來的機遇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可見家庭教育在學生道德修養教育中的重要性。教育好孩子不但是學校的任務,更是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家校合作組建的“家長講師團”已經成為學校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聯系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紐帶。科學而行之有效的家校共育模式,對于新時期的學生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家長講師團培養學生品德在現實中的實踐
(一)“家長講師團”豐富學生生活經驗,有助于品德培養
為充分發揮廣大家長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家校攜手共同承擔起教育孩子的義務。學校面向全體家長招募了一批熱心家長,組建“家長講師團”,借助家長從事職業的不同,如聘請救援大隊工作的家長做消防減災知識講座、緊急逃生、緊急疏散演練指導等;聘請在縣公安系統工作的家長,為師生做如何預防毒品、遏制“校園欺凌”“110報警要領”等方面的講座……圍繞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強化白我教育,加強學生品德修養,以為人處世、法治、衛生健康、科學、生活感悟等方面為主要內容,對全校師生開展專題講座,有利于拓展教育空間,豐富教育資源,為學生品德修養和生活經驗提供幫助。
(二)“家長講師團”讓學校和家庭互相借鑒
“教師要向家庭靠攏,要把父母作為我們教育的同行者,共同幫助父母成長”。通過“家長講師團”新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構建,拋開了教師空洞的說教,將有實踐經驗和專業知識的家長補充到對學生道德修養與生活實踐的教育中來,他們從專業的角度,用專業的手段、行之有效的辦法迅速解決棘手的問題,為有效遏制校園欺凌、維護合法權益、促進身心健康、提升品德修養奠定堅實的實踐經驗。他們的主題課堂豐富了教學內容,為同學們帶來了豐富的知識,更加開闊了視野,為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有利于全面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三)“家長講師團”為家校共育開拓新思路,創建新模式
家校合作共育需要調動學校、家庭和社區等多方面的資源,尤其是作為家校合作共育發起者和主導者的學校,要想項目獲得長足、持續發展,必須加大對家校合作共育資源的整合力度。學校秉承“家長是孩子教育的同行者”的理念,探索科學、行之有效的家校共育模式,對于新時期的學生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家長講師團不但可以促進家庭教育水平提升,同時也能豐富學校教育的內涵,提高老師和家長的素質,從而使家校形成合力,實現家校、家家同步攜手,最終促進學生在品德修養和學業方面的良好發展。
三、家長講師團在學生品德培養中的成效及反思
(一)取得的成效
家長講師團是家校共育的一項新舉措,為便于家校共建工作的開展,學校成立了家長學校領導機構,形成了以校長為組長,分管德育副校長具體負責策劃,政教處具體安排、部署、督促工作的方式,成為孩子們接受知識的又一個新窗口。每學年通過吐故納新的方式增強這個團體的生命力和活力。家長講師團白2017年8月組建以來,舉辦十幾場主題教育活動,有效提高了家校共育工作水平,發揮了家庭教育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作用,達到了夯實學生道德情操,完善學校育人機制,更新家庭教育理念的目的。實現了社會、家庭、學校教育資源大整合,進一步加強了家校合作研究,提升了家校合作質量,辦出了學校教育新特色,深受家長和學生歡迎,更受到了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高度贊揚。
(二)家長講師團實踐反思
1.家長講師團是家校共育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家校共育是現在的時代課題,但由于學校地處城鄉接合處,家長文化水平參差不齊,這種尬境還需逐步改變。學校作為主動方必須要加以嘗試和總結,繼續擴大家長講師團的招聘范圍,做強家長講師團的建設。同時要適時開展爸爸媽媽故事會、聽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講那過去的事等活動,充分挖掘家長這一教育資源,讓家長從一個教育旁觀者變為教育關注者、參與者。2.作為孩子教育關鍵的一方,家庭教育有短板,這造成學校、教育工作得不到全力、統籌的支撐。朱永新教授說:“教會父母比教會孩子更重要,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力量遠遠大于學校本身教育的力量。”應積極借助家長講師團對家長進行培訓,扭轉家長對學校、教育發展的支撐不足。3.將家長講師團和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定期開展家長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遠足、郊游、野營、紅色旅游、志愿服務和社會公益活動等體驗式活動,參與組織和管理,進行交流與互動。通過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文藝、體育等活動增進親子的溝通和交流,及時了解、溝通和反饋學生思想狀況和行為表現,營造良好的家校關系和共同育人的氛圍。
參考文獻:
[1]顧新佳.家校共育課程實施的實踐與思考[D].江蘇教育,2017.
(責任編輯 袁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