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穎
別看很多小孩子們年紀小,但“心事”還真不少,學業負擔重、家庭暴力、過度溺愛、單親家庭……越來越多的問題讓孩子們過早有了心理負擔。但孩子有如此多的“心事”,卻不知道和誰說。
傾聽學生的心聲
“老師,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和姥姥租個大一點的房子,能放一張屬于我自己的床,和姥姥分開睡!”
“爸爸媽媽租住在三樓,我和姥姥在二樓,他倆在樓上吃飯,我們在下面自己做著吃。爸爸很少下來看我們,我要一兩個月才能見到他一次。媽媽給我檢查完作業就去樓上。我們租的房子只有一間。姥姥去年和姥爺離婚了,動不動就打罵我。有一次我都睡著了,姥姥又把我叫醒不停地數落我……”
此時接近下午四點,落日的余暉灑滿了空蕩而安靜的教室,也給坐在我對面的這個略顯單薄的女孩子——小文,鍍上一層金色的剪影。這學期,我所帶的六年級的孩子們進入青春叛逆期,許多孩子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封閉起來,不少家長訴苦說搞不清孩子心里想什么。我知道,孩子們封閉自己的原因是對成人的不信任。其實成長中的煩惱使他們比任何時候都渴望與人溝通,特別是向自己信任的人傾吐心聲。于是,我試圖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與他們做深層次的交流,并為這個活動取了個與時俱進的名字——“我和老師有個約會”。我承諾孩子們可以約我當面交流,也可以書信或者微信交流自己遇到的小問題,也保證這是兩個人之間的秘密,絕對不向他人透露。
小文就是第一個找我約談的學生。她學習中等,也從不違反紀律,六年來在班里一直默默無聞。那天孩子趴在我懷里泣不成聲:“老師,我不想讓別人知道,每當看到別的同學和爸爸媽媽一起,我真的很羨慕啊!而且,如果讓姥姥知道我告訴你了,她一定會打我的,她說家丑不可外揚!”
我輕輕拍打著孩子的后背,也不由得落下淚來。誰說他們僅僅是無憂無慮的孩子啊!誰又知道,那張乖巧文靜的笑臉背后竟然承受著這么多!
當我試著一步步走近孩子,了解到他們行為背后的深層原因,我的心情變得越來越沉重。
“韓老師,救救我,我爸爸媽媽又吵著要離婚了,這次他們大打出手!”這是在不和睦父母的吵鬧中掙扎的孩子;“韓老師,真對不起,我媽媽明天可能要去學校找您,因為她堅持不讓我和小黃做同桌,說會影響我學習。我說老師給我講了好多道理,我也想幫助同學,可是她卻罵我是傻瓜。我怕她去吵鬧,所以悄悄發微信給您,老師對不起……”這是在老師和家長夾縫中兩難的孩子;“我確實是故意不帶東西,故意不答卷子,想打電話給媽媽,聽聽媽媽的聲音。因為她和爸爸弟弟住在一起,我和爺爺奶奶住一起,我很想媽媽……”這是眼看著剛剛出生的弟弟奪走父母的愛而委屈無奈的孩子……
我越是深入地了解孩子,就越能體會他們看似燦爛的笑臉下的委屈、迷茫與無奈。是的,在這個信息爆炸、節奏加快的時代,越來越多焦慮的家長被急功近利裹挾著,強迫孩子像陀螺一樣奔波于各種各樣的輔導班,根本無暇顧及孩子心靈深處的成長需要;在信仰缺失、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的今天,“精明”的家長越來越多,他們將自己所謂的社會經驗傳遞給孩子,讓孩子在老師和家長之間左右為難,變得越來越迷茫,甚至找不到成長的方向……目前各類激烈的競爭、沉重的課業負擔、“二孩”時代的到來,都讓這些本該朝氣蓬勃的孩子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以致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問題學生”。
教育者需要承擔更多責任
作為一名班主任,我可能用盡“洪荒之力”,也無法讓所有的家長切實理解:真正教育的實質并不僅僅是為了適應外界,而更重要的是為了內心豐盈;也不可能讓那些過于精明的父母明白:在孩子本該最純真的年齡就教會他唯利是圖,只會讓他們本該鮮活的生命黯然失色……可是,至少,我們可以要求自己從瑣碎繁忙的事務中抽出固定的時間,去了解孩子,傾聽孩子——在他們無助時,給予她們溫暖的擁抱;在他們沮喪時,給予她們鼓勵的眼神和寬慰的話語;在他們迷茫時,給予她們相信美好的力量。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而老師的愛來不得半點虛假,因為孩子的心天生敏感。我們只有真正走近孩子,他們才能敞開心扉,我們才會看到那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而不再是只會學習和聽話的機器。也只有這樣,老師才會真正地去理解每個孩子,才會真正做到尊重每個孩子,才會從內心深處覺得每個孩子都可愛,都應當被愛。
“教育者應當深刻了解正在成長的人的心靈”。和學生的“約會”,是我和孩子們共同的期盼,因此,那一個個日暮時分就變得格外溫馨而美好。走在下班路上,回憶起與每個孩子相處的點滴,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平和與喜悅。我想,若干年后,孩子們的回憶里也應當滿是陽光,是感動,而不是孤單和冷漠……我想,這才是有情感有溫度的教育。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升平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