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紅


【摘要】目的:對降低無償獻血者獻血反應中早期護理干預的應用效果進行探討。方法:選擇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無償獻血者800例,隨機分為實驗組(n=400)和常規組(n=400)。常規組接受常規護理,實驗組接受全稱早期護理,統計兩組獻血反應發生情況。結果:實驗組中度獻血反應發生率0.5%,顯著低于常規組的2.5%(P<0.05)。實驗組輕度獻血反應、重度獻血反應與常規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總滿意度99.0%,顯著高于常規組的80.0%(P<0.05)。結論:針對無償獻血者開展全程早期護理,能夠明顯減少獻血反應,提升患者滿意度,具有較高推廣價值。
【關鍵詞】無償獻血者;全程早期護理;獻血反應
因心理、生理、采血環境、采血操作等因素,獻血者較易出現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及血容量急劇下降,實際中又被稱為獻血反應。在鄉鎮集中采血點擊流動獻血車,獻血反應較為常見,其會影響獻血者舒適度及再次獻血意愿。相關研究認為,針對無償獻血者開展早期全程護理,能夠顯著減少獻血反應。本研究選擇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無償獻血者800例,對其中部分獻血者開展早期全程護理,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無償獻血者800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常規組,每組各400例。常規組包括女190例、男210例;年齡范圍19~56歲,平均(34.2±2.6)歲。實驗組包括女193例、男207例;年齡范圍20~55歲,平均(34.4±2.4)歲。兩組一般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獻血前依據《獻血者健康檢查標準》對獻血者資格進行評估,獻血開始至結束半個小時后對獻血者神志、面色、心率等進行密切觀察,一旦出現獻血反應則開展對著治療及干預。常規組接受常規宣教,實驗組接受全稱早期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包括:(1)心理干預:由專人開展衛生知識宣教,交流過程中對獻血者認知程度進行評估,獻血者文化程度、工作性質、心態會影響其獻血過程中的心理反應。對于不同性別、年齡、行業的獻血者,應采取適當方式進行交流和溝通。(2)獻血知識宣教:獻血前對相關知識進行講解,對于存在獻血會傳染疾病、損害健康想法的獻血者,應進行針對性解答,同時通過播放視頻、發放手冊等方式引導獻血者對獻血形成全面認識。(3)獻血關懷:獻血關懷應貫穿于獻血前中后,使其獻血過程中能夠保持愉悅。穿刺前通過交談等方式轉移患者注意力,穿刺操作應做到快、準。獻血過程中對患者心理和生理狀態進行嚴密觀察,完成操作后告知獻血者連續5~10分鐘按壓穿刺點,然后包扎彈力繃帶,陪護5~10分鐘并交代注意事項。(4)改善獻血環境:為獻血者提供舒適、安全、衛生的環境,使其能夠在獻血過程中放松身心,保證獻血的有序完成。
1.3觀察指標
獻血反應包括輕度、中度、重度3中類型:輕度:獻血中或獻血后出現面色蒼白、出虛汗、頭暈等癥狀;中度:尚有惡心、胸悶、皮膚濕冷、嘔吐、血壓下降、心悸等,漸進的輕度反應;重度:在以上癥狀基礎上,存在明顯的驚厥、暈厥、意識不清、視物模糊、大小便失禁等腦缺血癥狀。恢復期:四肢轉暖,面色由白轉紅,神志清楚,脈搏和緩有力,心率恢復正常。應用自制滿意度問卷評估獻血者滿意度,對應分數0~100分,非常滿意80~100分,滿意60~79分,不滿意0~59分,總滿意度=1-不滿意率。
1.4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使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獻血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實驗組中度獻血反應發生率0.5%,顯著低于常規組的2.5%(P<0.05)。兩組輕度獻血反應、重度獻血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滿意度對比
實驗組滿意度99.0%,顯著高于常規組的80.0%(P<0.05)。見表2。
3討論
近年來無償獻血者不斷增多,這對于保證臨床用血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部分獻血者在獻血過程中或獻血后會出現獻血反應,這不僅會影響獻血者舒適度,還會降低其再次獻血意愿[1]。相關研究認為,針對無償獻血者進行早期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減少獻血反應,提升患者滿意度,對于無償獻血的有序進行具有重要意義[2]。
本研究針對實驗組獻血者開展早期全程護理干預,顯著降低了獻血反應。獻血反應通常和獻血者個體差異、外部因素存在密切關系,通過開展早期全程護理干預,能夠引導獻血者對獻血形成全面認識,改變其對獻血的錯誤認識和看法,使其能夠愉悅的完成獻血。同時針對獻血者開展針對性心理疏導,可有效緩解其存在的恐懼、焦慮等情緒,減少應激反應,保證獻血安全[3]。另外獻血過程中護理人員嚴密觀察患者生理及心理狀況,一旦出現異常立即參與處理措施,可最大限度減少獻血反應對獻血者產生的影響[4]。獻血后護理人員對獻血注意事項進行說明,能夠指導獻血者補充營養、增加休息,促進獻血后恢復[5]。最后構建良好的獻血環境,能夠提升獻血過程中獻血者的舒適度,避免其因空間狹小、空氣不流通等出現不適,控制獻血反應誘發因素[6~8]。
本研究中,實驗組中度獻血反應發生率0.5%,顯著低于常規組的2.5%(P<0.05)。實驗組輕度獻血反應0.8%、重度獻血反應0.0%,與常規組的1.0%、0.3%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400例獻血者中非常滿意196例、滿意200例、不滿意4例,總滿意度99.0%;常規組400例獻血者中非常滿意140例、滿意180例、可見,針對無償獻血者開展全稱早期護理,能夠明顯減少獻血反應,提升患者滿意度,具有較高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石曉洪,邱香.綜合護理干預對無償獻血人群采血護理風險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7,36(3): 396-398.
[2]魏堤.心理護理干預對無償獻血者發生獻血反應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11(19):2697-2698.
[3]張蕾,宋俊貞,張金彩.舒適護理模式在無償獻血中的應用效果評價研究[J].河北醫藥,2015,12(2): 313-315.
[4]李家叢.精細化管理在無償獻血采血工作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醫藥前沿,2016,6(14):364-365.
[5]范瑾.無償獻血者發生獻血反應的原因分析與護理體會分析[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12(3):149-150.
[6]王雪梅.早期護理干預對降低血站采血點無償獻血者獻血反應的影響[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7,30 (11):1704-1705.
[7]梁燕梅,劉凱媚,任俊.淺談心理護理在無償獻血護理過程中的應用[J].中國保健營養(中旬刊),2014, 11(7):4409-4409.
[8]劉峻,楊梅.心理護理對無償獻血者降低獻血反應的效果觀察[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21):249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