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建云
摘 要:對于家國情懷這一十分重要的組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一部分的思想來說,如何將其有效地傳遞給下一代是最為重要的。通過高中時期進行深刻的歷史教育,讓學生能夠感受到擁有家國情懷的重要性。為此,教師應該在進行歷史教育時結合相關史實來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方面的教導。本文通過對“什么是家國情懷”這一問題進行綜述,繼而引出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進行家國情懷教育,同時穿插課本相應案例,最后對培養學生擁有家國情懷的目的進行總結,望能夠為同仁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 家國情懷教育 課本實例
一、什么是家國情懷?為什么要培養學生擁有這種情懷?
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樣化的發展,使得各國各地區的文化思想交融甚多。在這一背景下,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思想也逐漸被傳播到世界各地。從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到革命時期夏明翰的“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都充分表現出古人在面對家國災難和自身生命的抉擇時那種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的精神,而這種“選擇前者的精神”,就是“家國情懷” [1]。
對于當代高中生來說,他們即將成人,需要正確價值觀的引導。而家國情懷從古流傳至今,其希望國家強盛,家庭美滿的本意沒有變,而且還隨著時代發展獲得了新的內涵。對此,高中歷史教師們必須通過自己的有效教學來讓學生能夠明白“家”與“國”之間有何深層聯系,讓他們通過歷史感受國榮家興、國破家亡的真實規律,從而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最終樹立起個人成就與家國榮耀相結合的正確榮辱觀。為達到這些目標,高中歷史教師必須能夠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感受到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瑞光煥發、直沖云霄的魅力。特別是讓學生了解到有關抗擊外敵的艱險而光輝的歷程,對于培育他們的家國情懷具有重要意義[2]。
二、如何在高中歷史教育中進行家國情懷教育?
個人認為,高中歷史教育在涉及到有關中國近代史的內容時,應該注意到結合歷史發生背景以及學生心理接受能力。同時,教師不能抱著“僅僅是為了讓學生通過考試”的心態來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心態容易將歷史知識變成死板的事件和道理,從而大幅度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高中歷史教師要想在傳授歷史知識的基礎上來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必須要先通過生動有趣的課堂講述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接著趁熱打鐵將家國情懷融入到課程的講述中。例如,在教師講授高中《歷史》必修一(政治歷史)的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的第16課《抗日戰爭》時,可以通過列舉大量的史實圖片以及聯系現在日本右翼勢力對于歷史的不承認等事件來讓學生感受到銘記抗日戰爭這段歷史的重要性,緊接著教師就可以敘述抗戰英雄的事跡以及他們對家人的勉勵(如趙一曼烈士在就義前留給自己兒子的遺書)等來讓學生感受到家國情懷的切身實例。但是要注意的是,在此之前教師需要通過對抗戰進行講解的視頻以及對抗戰中重大戰役(如百團大戰)等內容進行講解來激發學生興趣,接下來才能夠順勢引導學生進入對家國情懷的思考之中。
引導學生感受家國情懷,不僅要讓他們感受到國家是如何在深陷苦難之時是如何堅持到底的,還要讓他們知道國家是如何在獲得來之不易的勝利之后是如何為了保衛并完善這份勝利而做出探索、斗爭和犧牲的。在進行第六和第七單元的教學時,由于這兩個單元是分別敘述新中國成立之后的政治建設和外交歷程的,因此,教師可以著重講述其中不為人知的一些部分:例如抗美援朝中的細節(毛澤東主席之子毛岸英犧牲),黨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中的碰壁、失誤(“大躍進”、浮夸風,可聯系必修2內容)以及糾正的事例和過程(黨召開相關會議全力糾正“左”傾錯誤),以及我國在外交舞臺上的獨特表現(周恩來總理在萬隆會議和日內瓦會議上的發言)。通過這些歷史事例來讓學生感受到我國在發展過程中的艱辛和老一代革命者、領導者和勞動者們的拼搏,從而體會到家國情懷的力量[3]。
三、通過高中歷史教育對高中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的意義何在?
這一教育意義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在于,家國情懷的教育是以國家作為基礎和背景,通過將民族自信心和愛國主義進行有效結合,從而讓學生能夠明白國家所經歷的不易與成立之后的艱苦,讓學生明白在新中國成立的過程中無數仁人志士為實現這一目標而犧牲自我,勉勵家人。在這一“明白”的基礎上,讓學生逐漸感受到“國與家不可分割”、“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小家”等淺顯但深刻的道理,這樣一來,學生能夠逐漸養成對于家庭的關愛和對與祖國的熱愛兩種正面的感情,正確的價值觀也能夠得以建設起來。
第二個方面在于,通過歷史教學對高中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能夠有效輔助教師對于學生的德育教育——也就是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如上文所說,高中生正處于構建正確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因而及時對他們施行正確的德育教育是十分重要的[4]。而高中歷史中所折射出的中國的燦爛歷史和優秀的民族精神,輔以歷史教師的優秀引導,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家國情懷的真正力量,在學生感受到這種力量的同時,教師抓住機會,通過這一思想順序(擁有家國情懷—為國家和自己家庭的發展和幸福而奮斗—學生自己要努力上進)來教育學生,從而使學生在接受家國情懷的歷史教育時更能夠獲得良好的德育教育,做到一舉兩得。
結語:本文反復闡述家國情懷教育對于高中生巨大的積極意義,就是為了讓高中歷史教師們能夠用獨特的、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教育方式來將具有家國情懷的歷史教學奉獻給每一位高中生。總結來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借助歷史教材中所蘊含的豐富歷史內容,采取多樣化的手段來引導學生思考其中所包含的愛國情懷,通過讓學生在歷史事件中反思歷史,對歷史人物產生欽佩之情,以此喚醒學生的家國情懷,陶冶學生情操。
參考文獻:
[1] 于薇薇.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與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D]. 哈爾濱師范大學, 2017,4(23):56-57).
[2] 付心中. 淺析家國情懷教育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的運用[J]. 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 2017,89(2):34-35.
[3] 夏西. 高中歷史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教學淺析[J]. 科學咨詢(科技·管理), 2018, No.598(8):122-123.
[4] 黃馨可. 芻議高中歷史學習中的家國情懷[J]. 學園, 2018,67(9):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