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波
摘要:數學教師要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觀念,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充分結合學生好奇、好動、好勝的心理和生理特點開展教學,鼓勵學生多想、多問、多動,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新能力;好奇心;想象力;質疑能力;動手能力
創新型人才的綜合素質主要表現在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上,這種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要靠教育來實現。教師是教育的關鍵所在,要有投身于創新性實踐的精神和能力,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升自我超越的意識和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
一、培養好奇心,激發創新興趣
好奇是學生的天性,他們經常會提出一些奇怪的司題,出現一些異想天開的想法,他們的突發奇想往主孕育著創新的火花。
例如,教學看圖列式解答下題。
剛開始時,筆者不假思索地認為他們的答案是錯誤的,并讓他們一步一步地按照題意列式解答,后經他們陳述算理,筆者發現他們的解題思路更直觀、更簡潔,解法更巧妙。因此,教師對學生的奇思妙想應該多鼓勵、多引導,否則會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不能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
二、培養想象力,激活創新心向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本身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象是人們在頭腦中把原有的表象加工、改造成為新的表象的思維方法。想象能使人跳過某些思維階段,想象出最終的結果。康德也曾說過,想象力是一個創造認識的功能。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經常利用教具、實物模型或PPT課件的演示,豐富學生的想象力,鼓勵學生敢想、多想。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筆者首先用PPT課件播放一段小動物騎車比賽的場景動㈣,并啟發學生想象:在四只小動物分別騎不同車輪(車輪的形狀分別為正方形、橢圓形、圓形、三角形)的白行車比賽中,哪只小動物會取勝呢?為什么?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動腦想象,一致認為:當然是騎網形車輪且后輪大的白行車的小動物取勝,接著展開新課的學習。
三、培養質疑能力,激勵主動探索
質疑問難是探索知識、發現問題、促進創新的開始。疑是點燃學生思維探索的火種。無疑則無思,無思則無學,無學則不變。因此,筆者經常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廣泛質疑,特別鼓勵學生對教師、對教材提出疑問。把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都能多提幾個“為什么?”在解答應用題時多想幾個“還有別的解法嗎?”從而使學生養成縝密思考問題,多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四、培養動手能力,實現創新價值
現代科技的發展,要求學生不僅能動腦想,還要能動手做;不僅能善于研究問題,還要能勇于實踐。筆者通過讓學生摸一摸、擺一擺、畫一畫等一系列具體的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達到由感知到理解的思維過程。
例如,在教學“毫米”時,筆者讓學生以毫米作為單位,量一量教材、5角錢硬幣等有關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并讓他們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夠記住1毫米的長度大約是多少?學生通過測量、比較,只要想起5角錢硬幣的厚度,就能聯想到1毫米的長度。
又如,在教學“網的認識”時,當學生初步認識到圓是軸對稱圖形后,筆者讓學生動手實踐:折一折、想一想,網有多少條對稱軸?剛開始時,由于沒有指定“折”的次數,所以答案也不統一。有的學生認為3條,有的學生認為有4條、5條、6條……。于是,筆者因勢利導,組織學生比一比、賽一賽,看誰找的對稱軸條數多?這次絕大部分學生經過反復對折實踐,終于發現:一張圓片可以對折無數次,因此網的對稱軸有無數條(折痕就是對稱軸所在的直線)。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充分運用學生好奇、好動、好勝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實施教學,鼓勵學生多想(異想天開)、多問(質疑問難)、多動(動手實踐),不僅能使學生的數學知識學得更扎實,學得更靈活,而且讓他們在親自實踐中發現秘密,從而激起智慧的火花,進行發明創新。
參考文獻:
[1]劉影,左寧.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2012 (11).
[2]李國洪,周體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J].雅安教育學院學報,2002(1).
[3]林軍芳.淺談新課改理念下小學數學創新能力的培養[J].大眾文藝,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