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正在綁架中國的家長和家長背后身負重望的孩子。如今,這個起跑線已經無限逼近人生的起點,而早教則成為了消除家長焦慮的良藥。為適應家長新需求的在線早教成為了早教發展的新契機,但蓬勃發展的早教行業讓家長持續陷入瘋狂,也讓孩子過早地被剝奪童年。
早教機構成消除家長焦慮首選
“我覺得早教很好,對孩子的智力、認知力都有很好的幫助。”全職媽媽魏娜從女兒才十一個月時就開始帶著她做早教,教導她認識最基礎的單個數字、常見事物的名稱、禮貌用語,甚至是唐詩……如今,女兒一歲零一個月了,魏娜正在準備給她增加更加復雜的內容,也在同步考察相關的早教機構。
“可能是我自己不太專業,別的暫時不明顯,但我覺得教導她這些內容對她的語言訓練和行為規范很有幫助。她現在已經會數數了,雖然不是完全正確,但是她說話明顯比周圍同齡的孩子要早很多,也更加順暢。她也知道自己要什么和拒絕什么,我對她說不可以的時候,她能聽明白,就不會去做。”
“我小時候沒有這么好的條件,但現在我希望自己的寶寶能接受更好的教育。”魏娜認為,早教對于孩子來說其實就是一種提前式的教育投資,可以為孩子將來的入學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與魏娜一樣想讓孩子通過早教提前適應教學氛圍,讓孩子在正式入學之前“有料打底”的還有果果的媽媽林女士。在聽說同事的孩子上了早教班并且效果還不錯后,林女士也在離家不遠的早教機構給果果報了名,這個時候,果果才一歲半。
“剛來的時候她一點都不聽話,上課就自己一個人在旁邊玩。上了小半年的課,現在還算是比較配合老師,能上完一整堂課。原來她還有點怕生,現在也可以很大方地在陌生人面前做自我介紹了。”
林女士表示,送孩子上早教班就是想讓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提前養成一種和其他人一起玩的習慣,培養孩子的集體觀念,而且在專業人士的帶領下可以讓孩子提前適應上課這種方式,也期望通過早教課教授的內容讓孩子有一些知識基礎,在將來正式入學(幼兒園)后能輕松跟上老師的教學進度。
2019年1月3日發布的《中國早教藍皮書》顯示,預計2025年我國早教市場規模將突破4500億元。在這一數字的背后,是無數個如魏娜和林女士這樣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也是無數個正在販賣遏制家長焦慮良藥的早教機構。
選擇讓孩子接受早教的家長實際已從“要不要讓孩子上早教”轉變為“選擇什么樣的早教機構”,其觀念也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過渡到“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這個起跑線,自早教機構的興起和繁榮,就已經開始逐漸逼近人生的起點。
在線早教成為啟蒙教育新風口
近年來,隨著早教市場規模的逐步擴大,基于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也為適應消費者需求的變化,早教界升起了一顆閃亮的新星——在線早教。這種新興早教模式不僅彌補了傳統模式在網絡上的空白,也為消費者提供了一種不同以往的早教方式。
在線早教與傳統早教兩者間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前者突破了后者在時間和空間方面的局限性。傳統早教模式下,上課頻率由家長根據實際需要自主選擇,但在上課之前,家長要提前與早教機構預約上課時間,并準時帶孩子去早教機構上課。
而據公開報道,在某些早教機構,家長如果臨時有事不能帶孩子去上課,缺的這一節課早教機構不會補也不會給家長退款。于是在這種情況下,家長為了不浪費每一節課,就必須排除意外情況,每周提前將早教時間確定好,這也就相當于將家長和孩子的時間完全固化了。
在線早教則完全顛覆了家長對早教的刻板印象,強調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通過網絡課程隨時隨地地指導家長對孩子進行早教,其短而精練的課程設置對專注力不強的孩子而言也更加實際,且與線下課程相比更加便宜的價格也成為其俘獲家長的主要因素。
至于某些消費者出于想鍛煉孩子的社交能力、早教機構的老師更加專業等緣由將孩子送到早教機構,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其實3歲之前的孩子更多是進行平行游戲,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社交。
且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大學并未設有早教專業,唯一相關的“學前教育”(幼師)更多的是關注3歲以上的孩子,這就意味著目前的早教機構的老師或許都不是家長普遍認為的那么專業。
由于眾多針對幼兒的早教課程多為音樂、繪畫、英語、手工等,早教機構在老師的選擇上也更加傾向于從相關專業的角度來招收,在早教的專業度上,這些老師與家長并沒有本質的差別,甚至某些家長親身指導還能讓孩子收獲更多。
因此,與金寶貝、美吉姆等主打線下連鎖經營的傳統早教機構相比,小步親子、年糕媽媽等專注線上的后起之秀們反向出發,以擁有廣泛適應性與超強實用性的在線早教模式入局,反而收獲了更多資本和消費者的目光與青睞,而這一模式也順利在資本和消費者的共同推動下成為了早教界的新風口。
在線早教到底靠不靠譜?
記者體驗了小步親子、年糕媽媽及寶貝全計劃等在線早教平臺后發現,這些主打在線早教的平臺與傳統早教機構相比,雖然時空不再受限,但其創新性主要體現在早教模式上的改變,就早教內容本身,除了將知識細化、碎片化處理外,并未見有太多變化。
早教模式的改變具體表現為從老師面對面帶領家長和孩子在互動中學習轉變為家長觀看視頻(或聽音頻)學習老師教授的知識后再傳授給孩子。教學主體在早教過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在這個時候,實際的教學主體卻從老師直接轉換為了家長,對于部分缺乏耐心或者欠缺知識基礎的家長來說,這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坎。
也就是說,在線早教這種方式雖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確實是給部分家長提供了便利,但更多的是對所有選擇這種方式的家長們的自身素質提出了更高標準的要求。
比如小步親子的課堂中需要用到大量的彩色圖片,需要家長準備教具,一般的家庭不會自備打印機,家長只有自己畫或者一趟趟地跑打印店。還有一些十分考驗家長手工能力的教具,也是需要家長親自做或者直接購買。這樣投入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反而比送去早教機構要多得多。
在教具的配備上,年糕媽媽明顯比小步親子準備得更加充足,也會根據所選擇的課程配送相應的教具,免去家長親自動手的煩惱。但在內容的表現形式方面,小步親子更具優勢,年糕媽媽使用布娃娃為家長演示,難以呈現出孩子的真實反應,小步親子則選擇同階段大齡真人寶寶上陣為家長展示課程效果。
早教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立馬就能看出效果的。做任何事情都貴在堅持,能否堅持下去卻取決于家長的決心,這對于家長來說就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至于早教的實際效果,早有相關從業人員明確表示,早教只是“錦上添花”,其效果也要視孩子的接受度而定。不是所有接受過早教的孩子將來肯定有所作為,也不是沒接受過早教的孩子就難成大器,早教只是提供給家長在孩子教育選擇上多出來的一個選項。
在內容上沒有太大突破,只是在早教形式上做出改變的在線早教恐怕也反駁不了這一說法。
另外,在線早教平臺還普遍存在課程劃分過于細致,每個孩子的成長情況又各不相同,家長難以甄別出恰好適合孩子的課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