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敏
幼兒園教師工作量大的現象是一直存在的。許多參與了幼兒園觀摩、助教等活動后的家長都由衷地感嘆:“在家里帶一個都難,何況帶一個班的娃,太累了!” “我看到老師連水都難得有空喝上一口,好辛苦。”
其實這只是家長表面上看到的,而看不見的那些幼兒離園前后的工作,也就是幼兒教師的在職學習——教研或者培訓活動,才是繁重的。幼兒園面對的是3—6歲兒童,他們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個性,教師們面對層出不窮的問題,教研是非常必要的,雖然壓力重重,但只要能收獲快樂和滿足,也可謂“甜蜜的負擔”。
教研活動在幼兒園的作用無需多說,如何以有效的教研減輕教師的“負擔”,我以為可以從教研的選材內容、形式、保障等方面著手,改善教師對教研的畏懼,讓教研真正為教師解決問題。
制定“接地氣”的教研計劃,選擇教師成長所需的教研內容。如何找到受歡迎的教研內容,不僅僅需要教研員的引導,還應該從教學當中來,從一線教師的發現中來。幫助老師選好研究主題,找到一個吻合他們當前所需要的課題,是開展成功教研活動的根本。如“語言區材料的選擇與投放”“戶外游戲道具的多種玩法”等就非常受新教師的歡迎。在研討過程中,職業穩定期的教師能給職業初期的教師很大啟發。“區域材料的層次性”“兒童藝術作品的展示方式”等選題是熱情成長期教師偏愛的研究方向,而“讀懂幼兒的XX行為”“家長育兒行為分析”等是職業穩定期教師喜歡的教研活動。好的選題,能夠激發教師研究的興趣,形成參與教研的內驅力,而依據學期時間推進安排教研內容的開展計劃,是“接地氣”的教研計劃,能急教師之所急。
教研形式常新,讓教師對共聚教研會充滿期待。采用魚缸式、咖啡教研、頭腦風暴等靈活的教研形式,營造或寬松或緊湊或平和的教研氛圍,刺激教師的思維以及發言的需求,鼓勵教師在教研中“想說,敢說,有機會說”。也可把教研形式游戲化,例如咖啡教研能充分發揮每個研討小組長及秘書長的作用,收集小組成員的想法,打造小組團隊凝聚力,獲得集思廣益的效果,也促進教師的傾聽和表達能力。文獻查看分享也是一個有效直接的方式,而文獻的收集要提前告知老師,不能“現炒現賣”。
建立教研制度,保障教研的時間、場地、經費。《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指出“幼兒園應當建立教研制度”,完善的教研制度應該包含人、財、物、時間、空間安排,切實可行。
保障教研時間。教研要定期開展,形成常規,每次時間不宜過長,一個半小時到2個小時為宜。
保障教研場地。除了常規的會議室,行動研究中的教育活動現場是教研活動中收集資料較好的方式。
保障教研經費。盡可能把教師的教研環境營造得舒適,教研材料豐富,教研資源寬廣。
教研是教師成長的必由之路,只有不斷地發現教育中的問題,解決問題,形成自身的知識體系,才能走向成熟,取得專業上的自信。因此,管理者應為教師的教研鋪好軟墊,讓教師在教研之路上不怕摔打,讓他們樂于教研,找到教研的樂趣,讓教研成為提升園所教學質量的助力,這樣的教研就算占了教師8小時工作外的時間,也是教師成長路上“甜蜜的負擔”。
(作者系深圳市坪山區聚龍幼兒園園長)
責任編輯:朱紅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