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教育最強音——發展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
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向大會做政府工作報告。在回顧2018年工作時,他指出:大力推動義務教育教師工資待遇政策落實,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在談到2019年工作時,他說:發展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
2019年教育發展重點:
·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加快改善鄉村學校辦學條件,抓緊解決城鎮學校“大班額”問題,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發展“互聯網+教育”,促進優質資源共享。
·多渠道擴大學前教育供給,無論是公辦還是民辦幼兒園,只要符合安全標準、收費合理、家長放心,政府都要支持。
·推進高中階段教育普及,辦好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繼續教育。
·持續抓好義務教育教師工資待遇落實。
·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今年財力雖然很緊張,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繼續保持在4%以上,中央財政教育支出安排超過1萬億元。教育工作者要切實把寶貴的資金用好,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托起明天的希望。
兩會代表委員話教育
減!給學生“減負”,也要給老師“減負”,更要“減”政放權
給學生“減負”:不減負,學生不高興,學生不高興,就是寶寶不高興
課業負擔過重,是多因一果的現象,涉及政府、學校、家長,要綜合治理。要嚴控課程容量和難度、每門課講的內容,并要嚴控“非零起點”教學。所謂“非零起點”教學就是孩子還沒有上學,就教了很多知識,以為可以促進孩子成長。其實,一張白紙交給老師,才更利于教育。家長這樣教一點、那樣教一點,就把白紙畫花了,這叫什么?張飛畫扇子,丑死齊白石。
——教育部部長? ?陳寶生
給教師“減負”:量化教師工作量,減少任務攤派
現在老師有很重的負擔。比如:隱性教學時間多;各級各類任務攤派讓教師非教學任務過重;家庭、社會轉嫁給教師過多的教育責任……面對這種情況有三條解決路徑:量化教師工作量,將超時工作納入工作量;減少任務攤派,減輕教師非教育教學任務;社會、家庭、學校三位一體共同分擔教育責任,形成教育合力。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九龍坡區謝家灣小學校長 劉希婭
“減”政放權:轉變教育行政職能
著力推進政府轉變教育行政職能,大力削減教育行政審批事項,認真實施“三個清單”管理制度,進一步推進教育領域簡政放權。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華中師范大學教授? ?周洪宇
強!“少年強則國強”,逆轉青少年健康狀況堪憂現狀
必須進一步提高對學校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理念,把健康教育融入學校教育教學各個環節,關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健康觀,形成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發展素質教育,促進青少年學生全面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教授? 丁潔
立法保障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首先,全國尤其是中學生和家長們,一定要提高對體育健康和體育運動的認識。其次,要在中小學開設體育必修課,為孩子們搭建起一個實現身體鍛煉、增強體質的平臺和機會,讓他們能自由地在綠茵場上奔跑起來。
——全國人大代表、哈爾濱市花園小學校長? ?曹永鳴
禁!跟“往死里學”的校園標語說拜拜
學校在教育行為中要發揮積極正向的價值導向作用。比如,要求學生復習備考很有必要,但不能去搞“殺氣騰騰”的百日誓師動員大會;提倡學生發奮學習是對的,但不能讓校園里充斥著“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這種標語。需要社會各界一起努力,讓教育堅守立德樹人的價值導向,真正把教育方針落實到每一個細節。
——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 ?唐江澎
懲!明確教師懲戒權,對熊孩子說“不”
因為教師批評了幾句,孩子就跳樓了,教師沒有錯,還被追究責任,雖然只是個案,但對教師管教孩子的主動性傷害很大。通過立法的方式明確教師的懲戒權,既是對教師正確合理使用懲戒權的法律支持,也是對學生不受教師濫用懲戒權侵害的法律規制,更重要的是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全國人大代表、邢臺學院教授? ?陳鳳珍
此外,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劉利民提出應為教師設立“最高榮譽”表彰、強化教師榮譽配套待遇保障;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知識界人士聯誼會會長、杭州師范大學原校長杜衛向大會提交了題為《大力加強和改進美育工作 培養有涵養有品位能創新的青少年》的大會發言;全國政協委員于欣偉帶來“關于將兒童防性侵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議”,呼吁應盡快出臺權威專業的防性侵教程,普及防性侵常識,將防性侵教育納入九年義務教育課程,列入小學必修課;全國政協委員、民盟寧夏區委會主委冀永強把重點放在了“關愛社會閑散青少年、重視挽救‘問題少年’”這一問題上;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建議:保障適齡殘障兒童享受平等義務教育……
教育是人民素質提升、民族發展傳承、國家復興強大的必由之路。2019,教育再出發的號角,已在這個明媚的初春吹響……
(本刊編輯部據人民網、新華網、中國教育新聞網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