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如雪
【摘要】高一化學的銜接教學要遵循最近發展區理論,用網絡教學平臺的多功能和數據分析進行課前預習和課后任務,用三環模式和實驗營造高效課堂,力求在短時間實現初高中化學的教學內容、學生思維、學習能力和學法的銜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學科素養。
【關鍵詞】高一化學;銜接教學
高一化學,承上啟下,其銜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既是眾多高中化學教師深感棘手的教學階段,也是高一新生容易對“化學”幻滅和畏懼的時期。為了引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欲和求知欲,順利銜接初、高中化學教學,老師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然而,教師們也容易陷入兩個誤區:一是教師擔心學生難以接受新知識、新思維、新教學模式而耗費較多課時在知識點的識記和理解,使教學活動滯留在學生的“現有發展區”;二是教師為了活躍課堂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設計過多教學環節、采用大量教學資源,而增加了教師備課負擔和學生預習負擔,且“貪多嚼不爛”,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如何把握“教學最佳期”,進而縮短學生的適應期?筆者一直關注高一化學銜接教學的研究,在實際教學有如下幾點體會,與大家交流分享。
一、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進行課前預習,提前銜接初高中教學內容
現代社會網絡發達,教師完全可以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如升學e網通等)充分發揮課前預習的高效性,實現“教學走在發展的前面”。
高一的化學每周才3課時,教師可以在周末給學生布置一周的網上預習任務。平臺在學生完成作業后會形成預習報告并針對學生個人情況建議他觀看相關教學視頻,可以使普遍學生復習初中內容且達到識記、簡單理解和應用新知識的目的。而教師通過平臺反饋的數據和報告,可以掌握真實準確的學情,在課堂中有計劃地開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如,《物質的量》是高一師生公認的重難點,大部分教師在講解“為什么引入物質的量”“NA的數值是如何得出”等問題上花費過多課堂時間,而使“n的公式推理和運用”時間太少或增加課時影響整體的教學進度。其實只要學生能夠完成“公式直接簡單運用”的預習作業,教師在課堂上就可以專注于提升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和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但若用的是紙質預習材料,教師是難以把握準確學情的,在顧慮重重之下只能面面俱到,課堂教學效果就既耗時又低效。
二、利用三環模式和實驗營造高效課堂,銜接學生思維和學習力
這是教育改革各專家百花爭鳴的時代,各具特色的課堂教學模式頻繁推陳出新,且都“有理有據”。但是高一新生的思維和學習力還不能立即從初中模式切換為高中模式,短期接觸多種教學手段,只會讓他們會無所適從。所以筆者認為在“預習有保障”的前提下,以學生為主體,銜接教學期的課堂環節是能簡即簡,三環節即可,包括“檢評、答疑、探究”。
“檢評”是檢查并評估學生在預習中對新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對學習力的發展程度。
“答疑”是對學生在預習中產生的疑問給與解答,解答者主要是學習能力更強的學生,教師可以提供信息線索。教師在答疑中引導學習力教差的學生理解新的知識和理論,訓練學習力較強的學生應用新的知識和理論。
“探究”是對學生在預習中產生的設想或教師提供的素材進行實驗驗證或資料查證,該操作可以延至課后進行。
有的內容可以用化學實驗將其三環合一,如《離子反應》第2課時“離子反應及其發生條件”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實驗室準備實驗2-1、2、3的所有用品和AgNO3溶液,先給5分鐘學生思考:利用老師提供的實驗用品可以做多少離子反應的實驗?然后讓他們在10分鐘內完成實驗并書寫相關的離子方程式。教師用手機進行選擇性錄像。
全部學生可以完成課本實驗且書寫相關的離子方程式;大部分學生會試著將所有試劑倆倆混合,但不能書寫所有離子方程式;少數學生還會調換試劑加入的先后順序或申請使用酒精燈等。
最后教師讓幾位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匯報實驗情況和結論,教師同時展示錄像補充說明,師生一起探究,得出結論,并對課本外實驗如“CuSO4和Na2CO3溶液混合”的現象進行假設和推測,在課后再深入探討。
從該實驗可以評估學生的預習效果,同時引發學生科學探究與創新的意識。高一新生最期待的就是做有趣的、神奇的化學實驗,也更能接受具體的、形象的感官認知。所以在化學銜接教學中,我們要善用化學實驗這一學科特色,最大限度“創造最近發展區”。
三、利用多元化課后任務,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課后任務要有層次性和滿足學生個人發展需求,有三種作業可用。
紙質課時作業:主要用于鞏固所學知識的題目和思維導圖繪制,引導學生掌握歸納整理的方法,學會系統記憶和運用所學解決同一類型問題。
周末網絡作業:可以是一份化學史的研究報告,如研究含氯消毒劑的進化過程;可以是實驗報告,如利用實驗模擬軟件進行探究和創
新實驗,如鈉與水反應劇烈,但再加入煤油會減緩反應速率且鈉會“跳躍”。通過網絡作業引導學生掌握邏輯推理法、假設演變法等,提高學生自學、反饋、解決問題的能力。
假期作業由教師提供多層次教學視頻和檢測題到網絡教學平臺供學生必做和選做。學生通過自我定性分析和網絡數據定量分析進行選做,引導學生掌握分析法和數據處理方法等。
每一個學生的銜接期長短不一,而在2018年9月入學的高一新生又遇上新高考改革“3+3”,面臨比往屆銜接教學更多的困難。所以我們一定要深入研究高效的銜接教學策略,緊抓“教學最佳期”,有效縮短高一學生化學學習適應期。
參考文獻:
[1]陳曉敏.基于初高中銜接的化學教師教學策略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
[2]謝斌,晏德維.數字媒體技術教學應用策略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3,12(2):84-86.
[3]錢萬會.更新教學理念,推進高效課堂[J].學周刊,2012(21):136.
[4]劉鐸.人教版初中化學與高中必修化學教科書內容銜接現狀的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