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瑞玲
【摘要】根據學校特有的課程安排和規章制度,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利用獨特的課堂管理辦法實現小學信息技術課堂紀律的有效管理。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管理
小學課程設置中,信息技術學科只在四、五、六年級開設,而且每個星期只安排一節課時,加上信息技術課通常不是質量抽測科目,且擔任信息技術的任課老師通常還要兼職學校安排的其他工作。因此,教師面向的學生多但接觸的時間卻很有限。如何高效地上好信息技術課呢?筆者認為有以。
一、規矩先行,鈴聲就是命令
信息技術課需要在功能場室開展教學活動,也需要教師提前組織學生到電腦室準備,所以學生課前排隊的紀律很重要。首先,教師可以和學生約定好,鈴聲就是命令。學生一聽到上課鈴聲,教室就要保持絕對的安靜。如果有超過三人吵鬧,則全班同學都要靜坐五分鐘反思,五分鐘后如果學生安靜了才可以有序地整隊去上課。如果學生因為排隊的紀律需要反思三次或以上,那么這節信息課就只能在原課室自習。所以,老師經常會看到這樣的一幕:學生為了珍惜每周只有1節來之不易的電腦課而相互監督和提醒,遵守課堂紀律,自控能力弱的學生在他人的監督和幫助下,能夠加強自主管理,從而保證了上課前良好的學習準備狀態。
二、巧用游戲,促自主管理
信息技術課教學常常以學生動手實操為主。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有意或無意間就會發出噪音。為了保持良好的安靜的思考環境,筆者會巧用“抓人游戲”。首先我會抓出一個吵鬧的學生,讓他作為紀律偵查員在班里巡邏,幫忙監督檢查課堂紀律。如果他工作認真查處另一個破壞紀律的學生,他就可以恢復學生的身份,回到電腦旁操作學習。被抓到的孩子就是下一個紀律偵察員。師生可以共同“約法三章”,可以給一次改正的機會,但如果是第二次再違反,那很抱歉,只能讓他靜靜地坐在一旁看著別人學習操作。這樣,既保持了課堂的安靜,教師也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技能的教授上。另外,學生互相監督管理,能主動參與,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課堂管理更為有效。
三、注重過程,倡導發展性評價
信息技術課程評價通常沒有統一的檢測內容,學生的期末成績由科任教師自行評定。新課程標準指出:信息技術就是要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傳遞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要讓學生全面發展。因此,信息技術課不能單純以期末測試成績來評定一個學生掌握知識的水平,而應該注重平時學習過程的評價。學生學業成績應該由平時成績和期末測試成績構成,甚至平時的成績更為重要。每學期末,筆者除了參照期末測試的成績,還會細致地統計學生的平時成績。平時成績占70%,筆者將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興趣以及操作技能均納入學業成績。如,學生課堂表現好,積極舉手發言或者主動上臺操作,可以加分。另外,每節課基本上老師都會安排學習任務,如果完成老師指定的任務或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并與同學分享交流進行作品展示的均可加分,但是如果違反課堂紀律,如上課講話、開小差、沒有完成指定任務等則會被扣分。
“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鈴聲就是命令,利用上課鈴聲,讓學生在上課之前就感受到緊迫感,嚴于律己、高度重視,為后續的課程做了良好的鋪墊。“抓人游戲”讓每個學生成為了課堂紀律的管理者,既能實現更為有效的課堂管理,又培養了學生的膽量和綜合管理能力。“不積跬步,何以至千里。”平時成績代表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平時的表現中不斷積累,水滴才能穿石。總之,只有不斷地約束和激勵學生,信息技術課堂才會高效和充滿活力。
參考文獻:
[1]呂艷靜.淺析新課程標準下小學信息技術教學[J/OL].現代教育科研論壇,2012.
[2]肖年志.信息技術課堂有效評價標準探析[J/OL].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0.
[3]曹國慶.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有效教學的思考[J].考試周刊,20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