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曉燕
摘 要:“x2+(p+q)x+pq型式子的因式分解”這節 “閱讀與思考”課,通過設計一系列層次性、探究性的問題,以閱讀為抓手,以閱讀方法為指導,將教學目標任務化,任務問題化,問題活動化,活動程序化,程序具體化,層層推進,讓知識和方法與學生的思維交互性來,引導學生學習,啟迪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 閱讀與思考;數學閱讀方法;基本活動經驗
伴著重慶市2019年中考復習會的召開,重慶中考的試題有了較大的變化,這一變化體現在更加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更加關注學生對基本活動經驗的落實,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而與之背道而馳的是,如今很多的數學課堂仍然是老師講的多,學生動手、動腦、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的時間少,加之很多教師不重視“閱讀與思考”,因此,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強,結合以上方面,我將以“x2+(p+q)x+pq型式子的因式分解”的教學設計為例,淺析在“閱讀與思考”課堂中落實核心素養。
教學設計簡述:
奧蘇貝爾說過如果我必須將教育心理學的全部原理歸結為一句話,那么我將會說影響學生學習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乃是學生已經知道的東西。眾所周知,因式分解是與整式乘法方向相反的變形,以整式乘法的知識為基礎而對因式分解教學,這樣會省時省力。于是我選擇了由舊知導入,立足于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
由舊知引入
p(a+b+c) pa+pb+pc
(x+a)(x-a) x2-a2
(a+b)2 a2+2ab+b2
(a-b)2 a2-2ab+b2
而這一類型:(x+p)(x+q)=x2+(p+q)x+pq,利用這種關系也可得
x2+(p+q)x+pq=(x+p)(x+q)
事實上,我們遇到的需要因式分解的整式都是形如x2+mx+n型而并非x2+(p+q)x+pq,于是怎樣確定p,q,才可將形如x2+mx+n寫成 (x+p)(x+q)的形式,便成了這節課我們需要學習的內容,由此提出了問題。
作為閱讀與思考,可我們不能偏離數學主線,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數學閱讀過程是一個完整的心理活動過程,包含語言,符號,文字,數學符號術語公示圖表等的感知和認讀,通過遍閱讀教材,讓學生初步感知十字相乘法的四個數據的位置擺布。
針對閱讀,我引導學生,做了一個閱讀方法指導,讓他們帶著問題去閱讀。
1.這個閱讀與思考給我們提供的方法叫什么?
2.這個方法用了一個很直觀的圖形,請你畫出它的位置擺布。
3.請你在教材中將描述分解的具體方法勾畫出來。
4.請你在草稿本上復制典范的分解過程,并將你有困惑的步驟勾畫出來。
數學的閱讀要求大閱讀腦建立靈活的轉化機制,通過閱讀,學生初步建立了十字相乘法的形式的位置擺布,如下圖:
只有初步建立了十字相乘法的形式的位置擺布,才會積極助推下面的認知過程,接著詢問,那怎樣確定這4個位置上的數或式子,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再次閱讀教材上勾畫方法,先分解二次項系數,分別寫在十字交叉線的左上角和左下角,再分解常數項,分別寫在十字交叉線的右上角和右下角,然后交叉相乘,求代數和使之等于一次項的系數,對于此方法,我們進行層層剖析,并在具體式子中加以鞏固。
活動一,典型例題:將式子x2+3x+2分解因式
先分解二次項系數1,1=1×1寫在左上角和左下角,再分解常數項2,2=1×2求代數和使之等于一次項系數,
1×2+1×1=3 接著得出:x2+3x+2=(x+1)(x+2)
教師在此強調寫法
活動二,利用上述方法,將下列多項式分解因式:y2-7y+12
設計意圖:當常數項可以進行多組數字相乘時,應作出選擇,上述的
12=1×12=2×6=3×4=(-1)×(-12)=(-2)×(-6)=(-3)×(-4)
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將可以畫的十字架都畫出來,讓學生在分析解決問題中產生困惑,基于困惑的內容再消化上述內容,從而實現逐層的消化和分解,達到真正的理解和領悟,從而體會研究問題中“去雜”思想,進而加深對方法的應用。
最后,我們還要通過課堂小結引導學生總結知識、總結學習思想方法以及積累基本活動經驗。
學生接受一個新知識,學習一種新方法,需要循序漸進的掌握運用,我們從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入手,確定學生的現有水平和發展水平,提出問題或明確學習任務,通過自主閱讀教材,通過一些有效的問題做鋪墊,通過不斷的追問,讓學生主動參與思考。
數學閱讀能力的形成是個長期的過程,并非一蹴而就,學生要主動的構建知識,這個由內向外生長的過程是他人無法取代的,作為教師,要用好教材的閱讀與思考,我們可以以“閱讀與思考”為載體,放手讓學生當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帶疑閱讀,教師只需當好學生的引導者,合作者便好。這樣逐步完成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既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又為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中學數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 課程教材研究所 初中數學八年級(上冊)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6,121
[2]李海東,景敏,黃邦杰,等.中國數學教育.